日前,甘肃省教育厅官微发布消息称,魏祥高考成绩总分648,已被录取到清华大学理科实验班类(数理)专业。此前,清华大学表示已为魏祥母子准备好宿舍,就读期间住宿费全免。至此,这则因“陋宿”而起的故事圆满落幕。
“世界以痛吻我,我仍报之以歌。”魏祥母子的自强不息,让人肃然起敬;清华大学的温情回信,则击中了无数人内心深处的柔软——此番隔空互动,带给人暖暖的正能量。而当大幕落下,在感动之余,还有一个话题值得关注,是谁“制造”了魏祥?他的路径又能否被复制?
回望魏祥的励志故事,他身患疾病,幼年丧父,相比很多同学而言,可以说拿到了一副“烂牌”。但他不因贫苦而低头,不因残疾而自弃,终于“活成了令人尊敬和崇拜的样子”。这背后除了个人的坚毅、坚持,家庭的呵护、陪伴,还有很多以校园为“背景”的暖心故事。
比如魏祥所就读的甘肃定西一中,原本轮椅的必经之地并没有缓坡,但为了残障学生,校园里的一个个台阶都悄无声息地做了无障碍处理;在班内,学生的座椅没有靠背,但考虑到魏祥的情况,班主任默默地为他找到一把有靠背的座椅……在“软件”方面,老师与同学们默契地为他提供这样的环境:既没有歧视,也没有特别照顾,让他感觉不到自己和别人有什么不同,并渐渐形成一种自信、平等的心态。比如全班参加的集体舞表演,他虽然不能和同学们一样起舞,但老师分配给他“指挥员”的任务,让他自然地融入其中……
近年来,残障人士的身影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了校园里,仅2015年全国就有逾3000名残疾考生被普通高校录取。让身患各类残障的学生与健全的学生一同学习、生活,将特殊的孩子包含在普通的教育环境范围,这符合国际上普遍倡导的教育理念,旨在更充分地实现教育公平。但如何面对他们,如何为他们提供便利,这是各地、各级学校都必须面临的“考题”。
不容否认的是,当前残障学生还需要更多的“硬件关怀”。很多校园对残障群体还不够“友好”,针对残障群体的设施还不够完善。部分宿舍楼、教学楼缺乏电梯,没有配备无障碍卫生间,没有设置无障碍通道等情况相当普遍,行动不便的学生无法在校园里畅行无阻,从饮食起居到上课学习都面临诸多不便——大学校园如此,中小学的情况就更为“寒酸”。
相比之下,一些国家通过制度保障,构建了针对弱势群体的立体扶助系统。比如美国曾通过残障法案,不仅要求校园配备开门助力系统、轮椅通道、残障人卫生间等,还要求提供特别运动及娱乐项目、食堂特殊服务,甚至有学校为学生配备手语翻译……
除了“硬件关怀”之外,“平视教育”也值得关注。让残障学生更好地融入集体,面临着无数庞杂、细琐的细节,如何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让他们的心灵更丰满、人格更完善、个性更彰显,这不仅需要魏祥故事里师生的自觉、主动摸索,也需要配备更专业的辅导,需要更系统、更立体的支持。
叶圣陶曾说:“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受教育者作为有生命的个体,其情况各不相同,困难群体更应该被“温柔以待”。如今,“带母上清华”的故事已温馨落幕,更多关于残障学生的暖心剧情还将徐徐展开。我们期待这个个案能带动环境的改变,能推动相关制度的保障,从而为更多残障学生点亮一盏灯,照亮他们的前程——如此一来,人们才不会把“魏祥”们当成幸运儿,他们只是在享受属于自己的权利。 (夏振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