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的工作已经完成,而周围的同事和上司还在加班,你是选择回家还是留下?”日本近日发布的一份调查显示,约有48.7%的职场新人选择回家。虽然只比上年增加了约一成,但已经是2001年该调查启动以来比例最高的一次,反映出日本年轻一代对加班文化的抵抗。
日本的加班文化,形成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经济高速发展期。为了完成应接不暇的订单,留住拥有技术的员工,日本建立了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制。“以社为家”的日本式集体主义下,加班加点成为常态,在创造日本战后经济奇迹的同时,也留下了诸如“过劳死”等问题。去年,一位24岁的女性职员,因不堪所在广告公司无休止的加班跳楼身亡,再度引发日本社会对工作时间过长问题的关注。
长时间的工作,并不意味着工作效率的提高。随着经济增长放缓和社会老龄化,日本加班文化的弊端日益凸显。早在2014年,日本人平均年劳动时间比德国和法国多300小时左右。然而,其劳动生产率,仅为排名前一半的经合组织成员国平均值的3/4,在G7国家中垫底。以制造业为例,在相同时间内的劳动产出,只有美国的七成,服务业更是只有一半。如果再加上劳动力人口短缺、消费低迷等综合因素,其经济复苏的难度可想而知。
由于个人自由时间被工作过度占用,不少日本男性无暇恋爱、结婚、生子和育儿。有民营婚介所曾对月均加班时间超过40小时的男女进行调查,七成以上受访者的恋爱因长时间工作受到阻力。细究背后的原因,加班被看作是“勤勉”的表现,更容易得到提拔和表扬。加班成了演给上司看的“职场秀”,没班可加的丈夫,还会被太太视作没有出息,一位在日本当老板的中国人将这种现象称为“扭秧歌”——别看跳得起劲,实际没有前进。
在人手短缺的背景下,创造条件让员工兼顾工作和家庭,已经成为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前提。不少企业尝试各种手段减少加班,比如每周设立几天为“无加班日”、定点关闭工作电脑程序。日本迅销集团、物流公司佐川急便等企业,则是相继引进每周休息3天的劳动制度。员工可周休三天每天工作10小时,工资待遇基本不变。这给那些需要照顾老人或小孩的员工以更多休息时间。
但市民对此并不全然欢迎,其中最大的反对群体是家庭主妇。她们的反对理由包括丈夫在家时间多容易引起争吵、不上班不知道干什么、多休息以变相加班为代价等等。“别成为家中惹人嫌的‘巨大垃圾’”,在打造幸福上班文化的同时,如何涵养下班后包容、多元的家庭、社会文化环境,同样值得深思。
八小时之外怎么过,对日本人来说是一个深刻的社会问题。不久前,日本政府在新版经济复兴战略中,将改变工作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列为核心,内容包括法定限制加班时间、改变计时而非绩效的薪酬体系、改善非正式员工的报酬待遇等等,为摆脱根深蒂固的“加班依赖”开出了药方。不过,仅靠政府号召远远不够,如何让工作制度创新跟上时代发展,事关民众幸福和社会活力。身心健康与工作同等重要,毕竟,只有干得好,活得好,个人和企业、社会才能产生良性互动,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