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毕业临近,一些高校的毕业生却担心自己不能按时拿到毕业证。原因很多,或没有完成导师交代的任务,或没有与用人单位签订三方协议,或是因为图书馆的欠款、学杂费用没有交清等。
学校讨钱固然是正当权利,如何行使这个权利却值得思量,譬如讨钱的方式能不能人性化一点?或者对那些实在无力还钱的毕业生,能不能网开一面、暂缓讨要?这涉及一所高校的气度和情怀,大学毕竟不是商业银行,而是毕业生的母校,有多年的师生情分。有些导师以做课题为由扣留学生的毕业证,恐怕就没有顾及师生情分,而是想让学生继续充当廉价劳动力。
最让人不能容忍的,是学校以学生没有签订三方协议为由扣留毕业证。在“就业难”的背景下,有些毕业生一时没找到合适的工作,太正常不过。而有些学校为了提高所谓的就业率,竟将就业协议作为发毕业证的前提,这是为了面子不惜逼迫学生弄虚作假,为了政绩不惜损害毕业生的权益。而且这中间还存在死循环:有些用人单位要求应聘者必须持有毕业证,有些高校却规定学生应聘成功才能拿到毕业证。
教育部早就强调,高校不得以扣留毕业证等方式强制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对于就业率造假更是“零容忍”。高校扣押毕业证,无疑是糟糕的“最后一课”——为了向学生讨钱而扣证,是给毕业生上了冷漠、残酷的一课;而高校为了虚假就业率而扣证,则是给毕业生上了弄虚作假、破坏规则的一课。(晏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