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祥是甘肃定西一位需要帮助的残疾考生,生活不能自理,行动要靠轮椅,他能给别人什么?魏祥的母亲,照顾好魏祥已属不易,魏祥的治疗费用更是她不堪的经济负担,她能给人什么?用经济学眼光看,母子俩是社会资源的消耗者;至少目前,他们几乎不具备社会资源的生产能力。
昨天,清华大学甘肃招生组告诉媒体,魏祥高考成绩符合清华大学贫困地区专项计划录取分数要求,“属于正常录取范畴,不存在照顾问题。”他梦圆清华大学已指日可待。
如果魏祥知道自己被怀疑在录取时受到“照顾”,会很难受。人都是有自尊心的。魏祥的高考成绩,不但不需要照顾录取,还比较突出。清华招生老师介绍,魏祥成绩高于甘肃省一本线188分,位列甘肃省理科考生第83名。魏祥被清华录取,符合相关规定,符合“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魏祥完全可以抬头挺胸进清华。但是,魏祥的录取被怀疑是“照顾”,这种心理也属正常,可以理解,这是世人对残疾人群体的刻板印象在起作用。这个刻板印象就是:残疾人是社会资源的消耗者而不是生产者,他们不可能为社会作贡献。但是,魏祥致信清华大学希望能携母上学一事经媒体报道后,母子俩的坚强、刚毅感动了人们。身体严重残疾,幼年失怙,经济拮据;求学过程中还要四处求医——不是谁都能经受住这样的困难还追求梦想的!
昨天有报道说,一位去了魏家的拍客对媒体称,现在,魏祥和母亲特别怕麻烦到别人。其实,这种“特别怕麻烦到别人”的心情,在魏祥给清华大学的信里就已经有所流露。“我恳切希望贵校在接纳我的同时,能够给我母子俩帮助解决一间陋宿,仅供我娘儿俩济身而已,学生我将万分万分感谢!!”——“陋宿”、“仅供……”、“万分万分”,这样的措辞,充分表达了魏祥在发出求助信息时的心理状态:只要求最低水平的帮助,解决他自己无力解决最基本的困难,除此之外,他不要求什么。与此相一致的是,魏祥婉拒了网友的帮助,表示学费他自己会解决的。
生存如此艰难,接受他人自愿、主动的资助,谁都不会多说什么的,但是魏祥为什么只要求解决母子的住宿,没有其他要求?答案很简单:自尊与善良。以往我们不时会到一些慈善纠纷,一些人并不珍惜他人的帮助,甚至把一场慈善活动当做敛财的机会。我们更加司空见惯的是,一些人,他们是社会的强者,有权有钱有地位,但是,他们能力越强,越是贪得无厌,掠夺、破坏、伤害社会。相形之下,魏祥母子实在令人敬佩。魏祥的同学也说,在班级里,大家会帮助魏祥,但魏祥也帮助同学。在通常的观念中,他们是弱者,但往往就是这样的普通人,在践行、守护着善良、自尊等人类最基本也最珍贵的品质。
是否“照顾”疑问澄清了,但提出了一个问题,社会应该如何对待魏祥这样的残疾人,如何理解他们的内心,在给予必需、必要的关心与帮助的同时,如何不增加他们的心理负担。随着魏祥的入学困难解决,希望魏祥不再是新闻热点,如果不是魏祥有特别的困难,希望不要再将他置于公众的视野中心,让他安安静静地学习、治疗,完成学业。(戎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