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被发现抽烟,教职工与学生一视同仁,都将面临严厉的处罚:教职工将被停薪停职,学生将被处分或开除。同时,对违反承诺售卖香烟的商家,将责令立即停止营业并解除合同,清退出校。这些举措出自厦门工学院近日发布的《创建“无烟校园”实施方案》,该方案将从7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可谓高校发布的最严厉“控烟”措施。(《海峡导报》6月25日)
这些年来,公众见多了各种“最严控烟令”。然而,落实的情况却并不乐观。很多时候,这些规定就像一缕缕青烟,一阵风刮过,也就过去了,留不下一点痕迹。该抽的继续抽,该禁的继续禁,如果那些吞云吐雾者能够稍稍收敛一点,避避人,也就很不错了。那么,厦门工学院的“控烟令”又能走多远?
从以往的情形看,很多地方的控烟举措往往留下了一些口子或死角,也会区别对待。比如,公私分开,客人等往往会被网开一面,也会留下吸烟室等专门的疏导场所。这种制度安排当然自有其道理,即从约束到自觉,最后必然会出现吸烟者越来越少、范围越来越小的局面。
厦门工学院此番堵死了所有的口子,且并无任何通融之处。严厉归严厉,但也可能激起某种反弹,从而导致这场轰轰烈烈的控烟改革功败垂成。很简单,吸烟有害健康,公共场所吸烟还会危及他人健康,这些道理均无问题。但问题在于,有没有必要将控烟举措推向极致?换言之,推向极致的“控烟令”实际效果会好吗?这都是问题。
很多严厉控烟的地区,不会完全制止公众吸烟,总是会有一些缝隙、一些引导、一些宽容。比如,配备专门的吸烟室、不在公共场合吸烟等。从制度初衷而言,这并非是宽纵,也并非意在折中,本质上仍是希望以外在的规训激发内心的律令,并最终诉诸人的理性。很多烟民或出于情面,或出于怕麻烦,或出于对他人的负责,就少吸或不吸了。
这并非是单位控烟不能严格,而是意在指出一个事实:任何事情一旦走向极端,完全无视个体的复杂情况,也不考虑操作层面的可行性,必然行之不远。毕竟,可能影响一项规定的因素太多太多,领导的更迭、外部环境的冲击、规定执行者的自由裁量、被管制的个体的规避与反弹等,都有可能导致规定难以落实。
这也是很多地方每每在出台政令之初信心满满,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势能逐渐耗散的原因所在。一旦出现这种情况,人们往往又归因于民众素质等,这显然是有问题的。
对此,正确的思路应该是:严字当头,循序渐进,以外促内,久久为功。政策规定要寻求更多的共识,不仅要考虑到最终的目标,更要考虑到现实的路径;不仅要讲求短期效果,更要立足于长期的努力。弹性限度是一种客观存在,任何指望一蹴而就的想法,都是急功近利的,也不可能真正抵达目标。如果总是一阵一阵刮大风,最终损耗的必然是政令的严肃性。(胡印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