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垃圾电影源于盛产垃圾的游戏规则
2017-06-20 09:38:00  来源:中青报  作者:毕诗成  
1
听新闻

  6月18日举行的第2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论坛上,素有“小钢炮”之称的冯小刚再次“开炮”。对于观众常吐槽的垃圾电影,冯小刚称,“是不是有很多垃圾观众,才形成了那么多垃圾电影?”“你如果不去捧这场,它就没有生存空间,制作人也不会拍垃圾电影了”,可现状是,“往往垃圾电影的票房还很高!”(《北京日报》6月19日)

  先有蛋还是先有鸡?烂片“赖谁”的话题注定要在网上引爆。有网友说,这话说得太有道理了,完全没毛病;也有网友说,拍不好电影怪导演怪编剧怪演员,怎么能够怪观众,观众不去看怎么知道好与坏,这锅观众不能背。

  各说各话,吵个三年五载,这个话题也不会有答案。这么大一个命题,不可能是单线条的逻辑,肯定是互为因果。更有价值的追问应该是:有哪些盛产垃圾的游戏规则,阻碍了作品与观众之间产生良性化学反应?

  现代的影视业早已不只有制作和观看两个维度了,在市场化的商业运作中,很多东西渗透其中。电影学者戴锦华在现场就反对了冯小刚“烂片生长赖观众”的说法。她认为中国影坛怪象越来越多,在于电影市场被高度垄断,排片率决定一切。“掌握了资本就掌握了电影制片公司和院线,想捧的演员和影片排片率就往上铺,观众选择的能力被限制了。”联想到此前几次,电影导演为了能获得排片,又是下跪、又是发飙,此言或许不虚。

  商业运作中,必然不能以单纯的艺术审美来评判一切,出现品质与效果倒挂的现象不足为奇。比如中国版《深夜食堂》在豆瓣的评价才2.4分,网友吐槽一直没停过,这样一部烂片却蹭足了热度,话题不断。从电视剧艺术的角度,中国版《深夜食堂》可能是失败的;从商业运作的角度,有了足够的广告曝光,谁说不是一种成功?

  简单地指责流行之下的口碑品质,是没有太大价值的。我们只能努力从不同作品之中,寻找能够更多承载价值的东西。如果说中国导演只能拍垃圾电影,或者说中国观众就爱看垃圾电影,显然都简单化了。

  前段时间《人民的名义》得到了非常高的评价,成为现象级的片子。有作品承载社会意义的原因,有老戏骨演技的原因,有发行方判断力与魄力的原因,各因素形成合力,才创造了良好口碑。“老戏骨们走红”启示影视圈:专业的表演、敬业的拍摄、超高的制作含金量,依然是最终被高度认可的。

  怕就怕投资方、拍摄方、发行方,违背了很多社会发展规律。枉顾观众需求,枉顾欣赏方式革新,枉顾艺术创作的遵循,盲目地丢掉了判断力,简单成为“讨好花痴派”或者“自说自话派”,什么雷人的场面都敢搞,什么荒谬的台词都敢加,什么老旧的套路都敢用,审美沦为审丑,创新沦为耍怪,香的臭的只要热的就行……一味按照这路游戏规则走,不盛产垃圾作品才怪。

  在多元的世界里,重塑对于艺术价值的共识,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也不可能靠对骂就能跳出漩涡。在垃圾电影和垃圾观众的因果指责当中,我们更应该审视盛产垃圾的商业游戏规则还有没有救?

标签:
责编:孔婧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