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
2017-06-01 07:30:00  来源:中国江苏网-新华日报  作者:陈立民  
1
听新闻

  本期《新论》就“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话题,邀请南通大学党委书记、省中特中心南通大学基地主任成长春教授展开讨论。

  记者:毛泽东同志曾说,“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是对的,决不是因为马克思这个人是什么‘先哲’,而是因为他的理论,在我们的实践中,在我们的斗争中,证明了是对的。”基于此,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科学性?

  成长春:之所以说马克思主义是真理,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学说是科学学说,是实事求是的学说,经得起历史和实践的考验。马克思主义提供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剪裁社会生活的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兼具科学性和真理性的特质。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中,马克思强调,“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马克思主义作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推动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马克思主义照亮历史万古长夜,指明了人们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探索之路,引发了人类社会的巨大变革。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迎来了人类发展史上最壮丽的日出。从此,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风起云涌,浩浩荡荡。1871年,被誉为“伟大社会革命曙光”的巴黎公社起义爆发。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庄严宣告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诞生,开辟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新纪元。

  记者: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征程,书写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全新篇章。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结合,有什么理论、逻辑和历史的必然?

  成长春:思想理论建设始终来源伟大实践的衣胞,时代命题从来都是社会历史砥砺的产物。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理论体系作为指导思想,往往与理论本身和历史环境息息相关。中国古人常常慨叹“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但到了20世纪才迎来了历史的大变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启了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在历史重大转折关头,理论选择的多样性总要在思想大潮中激起波澜。

  中国的山沟沟里走出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同志曾赋予其这样的诗情,“它是站在地平线上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支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记者:“山沟沟里的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够在中国取得成功?

  成长春: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取得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汇聚磅礴之力,关键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推进其中国化进程,紧密结合中国实际加以运用。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镌刻在自己的旗帜上,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创造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诸多奇迹。正是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开辟了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书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唯有科学理论指导,方能精彩写就鸿篇巨制。动摇或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迷失方向,就会在根本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第一位要求就是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如何理解其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成长春: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在长期革命斗争中逐步形成,这是历史的结论和人民的选择。20世纪以来的中国历史是一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血泪史、屈辱史,更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的抗争史、奋斗史。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经过艰辛探索,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武器,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创造性解决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两大历史任务,产生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进入21世纪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回答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课题,科学阐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和历史趋势,书写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21世纪马克思主义全新篇章。历史已经并还将继续昭示,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决定着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所以,“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

  记者:马克思主义自诞生后,也曾经受各种思想潮流的考验,意识形态领域的噪音和杂音不绝于耳,如何看待这种较量和斗争?

  成长春:马克思揭示了不同社会意识的根源。多种所有制并存、多种分配方式和不同利益群体存在,必然催生出代表不同利益诉求的价值观念。

  风云际会方显理论本色。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的斗争长期存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较量从未停歇。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既要坚决“咬定青山不放松”,还要善于识别“东西南北风”,准确把握时代思想脉搏。

  形势研判贵在胸中有数。进入新世纪以来,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呈现新特点和新动向。藉此犹可重温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的理论论断,马克思主义“由一整块钢铸成”。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任何基本前提都不可偏废,需要时刻握紧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思想武器。

  潮流激荡才需中流砥柱。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马克思主义汇聚起奔腾不息的思想潮流,绝不是毫无生机的死水。只有用好马克思主义这架“显微镜”,才能准确揭示各种错误社会思潮的本来面目,消除各类政治微生物的侵蚀;只有用好马克思主义这架“望远镜”,才能准确把握历史大势,真正做到“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本报记者 陈立民

标签:
责编:戴凌 袁涛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