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旅客在北京西站取票时遇到“假志愿者”的消息,一经披露即引发巨大反响。很显然,这样的巨大反响表明了众多人的“感同身受”:就算“假志愿者”不是每个人都能遇到的,但在火车站遭遇其他形形色色的骗子、受到各种各样的骚扰,对很多人来说,恐怕不是小概率事件。
实际上,公众之所以对“假志愿者”事件产生共鸣,无非反映了人们对火车站这个特定场所的共同感受——目前许多火车站的硬件设施有了大幅提高,但车站秩序却一直广受诟病,颇令人头痛。
火车站都是人流量大的地方,骗子大多看起来与普通旅客无异,又多以“好心人”形象出现,这对于管理来说的确造成了许多客观困难。但具体到北京西站出现的“假志愿者”来说,似乎又不能以客观困难一概而论。相关新闻报道援引北京西站一名安检员的话透露,活跃在北京西站的骗子有上百人,利用买票、改签诈骗旅客钱财的情况每天都在发生,仅西站南广场售票处每天就会接到20余起旅客受骗的案子。而且骗子有团伙,有时一天能骗一两万元,一次骗上千元也是常事。
这样的诈骗规模、数额以及作案频率,显然不能算是零星诈骗了,而且从报道出来的其他旅客的相似经历来看,“假志愿者”已经存在了一段时间,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即便退一步来说,就算“假志愿者”这种诈骗手法还比较新鲜,但以团伙形式每天在一个固定的地方连续作案,若说当地管理部门不知情,也实难服众。如此情况自然让人不得不质疑:究竟是什么样的土壤,使得“假志愿者”的队伍能够如此壮大?
火车站、汽车站、港口这类地方,在传统观念里就是一个个三教九流、鱼龙混杂的“码头”,历来是诈骗等治安案件的高发地。而对于很多旅客来说,也不能总是埋怨他们缺乏应有的警惕。实际上,尽量减少在这类地方的停留时间,尽量不在车站附近打车、不轻易接陌生人话头,已经说明很多旅客都在尽力提高防范意识。问题是,出门在外的特点就在于不可能哪个地方都熟悉地形,而一旦身处一个陌生地方,心理上的担忧与急迫很容易就会被骗子利用。
北京西站作为首都的主要火车站之一,硬件建设上比起以前来当然有很大进步,例如自动取票机就已不少。但是如果初来乍到不熟悉环境,如果相关设备出了点故障,如果旅客有困难时无法及时找到工作人员,这样的突发情况立刻就会成为骗子的可乘之机。
“假志愿者”这样的诈骗团伙在北京西站猖獗作案所反映出的,浅表的原因就是硬件设施上去了,软件服务没有及时跟上。而深层的原因也没什么复杂的,无非是治安管理力度不够以及反应迟钝而已。“假志愿者”事件被披露后,相关部门已开始对站区秩序进行整治,在一段时间内,相信类似事件会得到一定程度遏制。但根本的关键在于,车站等部门在此类事件上是否能看到自身工作存在的问题?即便诈骗案件无法杜绝,最好也不要让其坐大成了团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