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条江苏昆山孩子跳楼的视频在网上被多次转发。视频中一个孩子躺在地上,一位家长瘫倒在旁边。说起原因,医生从孩子家属处了解到,当天孩子一个人在家,竟然模仿动画片里的情节,打着一把伞从5楼直接往下跳,下落到2楼的时候被电线杆之类的物体阻挡了一下,最后才坠落到地面上。(4月18日 澎湃新闻)
虽然理想中的动画分级至今还没有实现,但也不能说舆论的谴责和呼吁完全没用。现在的动画在出现一些暴力镜头时,往往都会打上“请勿模仿”。这四个字有什么用?且不说很多儿童根本不认识,单从儿童心理来讲,善于模仿本来就是他们的天性。打上“请勿模仿”四个字,更像是动画制作者为了逃避责任而采取的应付与搪塞。
与其他商品生产不同,文化生产既是一门技术活,也是一门良心活。从技术角度出发,要想达到好看的效果,其实有很多表现手法,只是这对制作者的能力水平提出了要求。可是我们制作者,根本不具备这样的能力水平,在他们脑海里只有简单和暴力。而从良心角度出发,在制作者的心中,要真正有儿童的位置,要真正对儿童成长负责。当制作者和播放平台都把儿童当作“摇钱树”时,可想而知,他们会拿出什么样的作品?
一个社会对儿童动画片的态度,往往是其对儿童态度的延伸。良心更带有根本性,因为良心的存在,会倒逼技术的提高。而这种良心,往往是通过责任体现出来的。正是由于责任感的缺乏,我们看到,很多动画片缺少对儿童心理和审美情趣的认知,虽然贴着“儿童”标签,却是远离现在儿童的生活和接受能力;还有一些动画片纯粹从成人视角出发,直接把成人世界的冷笑话搬出来,进行粗俗搞笑。这样的动画,又怎么可能成为“成长的精神食粮”。
有人感慨,一些外国专业人士对生产儿童作品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敬畏心,通过行业规则和自律严格保证为孩子提供高品质的精神食粮。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鉴于有些制作者缺少基本的自律,那就只能通过动画分级的形式,把责任强压下去。当然,因为模仿而发生的极端案例,毕竟是个别的。但我们不能忽视动画对儿童成长潜移默化的影响。相对于过去,中国动画已然大大成长,不能再以迁就落后的方式,纵容这个行业无序发展了。
必须指出,打上请勿模仿不是动画免责的理由。对于动画制作者来说,决不能以为打上了“请勿模仿”这四个字,就可以处在避风口。既然有些制作者已经掉进了“钱眼里”,很难实现自律,那就只能通过外律的方式,给其念念“紧箍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