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空巢”恰恰是成长的正确打开方式
2017-04-19 09:09:00  来源:中国青年报  
1
听新闻

   美剧《衰姐们》第一集就讲述了一位美国“空巢青年”的窘迫故事:大学毕业两年后,女主汉娜一直依赖父母的资助在纽约打拼。可是有一天,她的父母突然从密歇根的老家来访,宣布停止提供一切资助。听到这一“噩耗”,汉娜立即陷入恐慌,她在朋友的鼓励下拿着自己的作品去跟父母要求多几个月的资助,未果;她鼓起勇气申请提高实习工资,结果却被炒了鱿鱼。

  生活在大城市,独居,缺乏情感寄托,放到中国,汉娜完全符合“空巢青年”的定义。随着城市化进程,独居青年的增多已成为全球性趋势,他们的生活状态引发了不少人的忧虑。社交密度稀薄,孤独地像条狗,“空巢青年”的生活好像并不幸福。

  可是,我认为“空巢”恰恰是成长的正确打开方式。它让我们懂得如何发现真实的自我和感受,如何经营自己的生活,如何进行属于自我的社交。

  我在纽约和华盛顿等地实习时,接触过不少刚毕业的大学生,他们大多会感叹孤独给自己带来的变化。孤独,让他们学会了如何与自我相处,发现自我真实的感受。一位摄影师朋友毕业于美国一所知名高校的工程类专业,可是他对于这个专业并不特别感兴趣。在无聊的独居生活时,他拾起相机到各地拍摄,甚至跑到非洲去拍狮子。他说,这段独处经历让他开始学会与自己对话、思考真正的人生诉求。如果没有这段经历,也许他不会放弃工程师的工作,也不会像如今这么快乐。

  回家就刷剧、玩游戏、点外卖,许多家长对“空巢青年”的生活方式表示忧虑。我认为,尽管这些独居青年的生活中充满着懒惰、迷茫等小问题,有时还有着抗拒长大的小怨念和小矫情,可正是这些自由生活的过程让他们不断“试错”,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相较在父母监督下把每分每秒都“利用好”,我反而更欣赏独居青年在勤劳和懒惰、节俭和奢侈、死宅和社交达人之间略显稚嫩和笨拙的平衡。因为这意味着他们开始真正独立地掌控自己的生活,承担起自由的重量,而不是遵循固有程序的机器。

  独居生活并不意味着自我封闭,相反,它提供了自主社交的契机。从小到大,大多数人交朋友都带有被动性。在校园时代,朋友大多来源于同学,而你并不能主动选择自己的同学。“空巢青年”必须跳出原来的舒适圈,学会主动地接触他人,构建新的社交生活。我刚到华盛顿时,没有多少朋友。后来,我通过参加智库、青年聚会等活动,找到了许多志同道合的好朋友,他们不同的文化背景扩大了我的视野,打破了我交友圈过于同质化的倾向。这种生活让我学会关心他人,学会与陌生人沟通。

  针对中国“空巢青年”增多的现象,社会没有必要过度恐慌,应该给予宽容和支持。当我跟美国的独居朋友说到“空巢青年”时,他们大都觉得这个概念过于悲情。大多数刚大学毕业的美国青年也只能负担得起一间房的租金,到了纽约更是只能住在曼哈顿岛上一个狭小的空间。不过,他们却常常不觉得这是什么束缚,照样傻乐傻乐地经营着自己的生活。纽约等大城市对独居青年的友好性是他们生活并不悲情的重要原因,年轻人会在社交网站上看到各种有趣的活动。比如最近在华盛顿,就有日本国宝级艺术家草间弥生的“无限镜屋”展览,杰弗逊湖畔赏樱活动和日本文化节,还有hello kitty的移动咖啡车吸引无数青年排队购买。

  年轻人正是在独处中认识自我,在调试中学会生活,在不确定中自主社交。也许在长辈看来,他们还像小孩子一样,生活一团糟。但是请别着急,总有一天,他们会在复杂生活中找到平衡。他们创造出新的生活方式,点缀这个世界,让它更加色彩斑斓。(任冠青)

标签:
责编:孔婧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