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国家工商总局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全国新登记市场主体359.8万户,同比增长19.5%,平均每天新登记4万户;同时,根据互联网480万条相关信息及搜索行为数据约1亿条分析,网民对市场准入环境的正面评价高达86.8%,尤其是“多证合一”改革,满意度高达99.5%。两相结合分析,市场主体的活跃度提升,与近年来持续推进的商事制度改革密不可分。只有不断降低制度成本,激活百姓投资创业热情,才能真正释放改革红利。
从“三证合一”到“五证合一”,及至去年10月开启“多证合一、一照一码”试点,推进商事制度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时代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重要改革部署,主要目的是通过减少行政审批、转变政府职能,从而释放市场潜力,为经济发展提供新动力。改革要有问题意识,针对现实切实消除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束缚。环节多、盖章难、跑断腿,越来越多的前置审批、繁苛程序,不但加重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阻碍了经济社会健康发展,还由于行政权力对市场的过度介入而助长了权力寻租,为腐败滋生提供了土壤。以“多证合一、一照一码”为切入点的商事制度改革,本质上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场重塑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变革,能否打破部门的既得利益,让行政权力勇于“割肉”,就成了名副其实的“硬骨头”,是决定这项改革成败的关键。
在诺贝尔经济学家科斯看来,企业的产生和存在,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降低交易成本。无数事实证明,过多行政干预无异于反其道而行之,违背了市场经济原则。多头管理、政出多门,客观上抬高了创办企业的门槛,消解了居民的创业热情,制约了企业乃至全社会的创新能力。同时,每个部门自成一体、各自为政,加剧了信息孤岛现象,降低了行政效率,偏离了治理现代化的大方向。推行“多证合一”,实质上是一个简政放权的过程,是减法。做好这套“减法”,不仅需要简化审批流程、优化协调不同部门之间的行政职能,更重要的是重新审视政府与市场边界,通过改革还权给市场和社会。而要做好这套“减法”,一方面需要各级各部门树立强烈的“服务型政府”观念,在职权范围内因地制宜、因时而变,增强服务意识;另一方面更需要从顶层设计突破,通过立法等手段为改革提供制度保障。
简政放权意味着政府职能转变,“减法”的目的不是弱化责任,而是为了强化其监管者的角色,更好发挥其应有职能。诸如“黑作坊外卖”等典型案例说明,通过简政放权增加了企业生产经营的自主权之后,如何确保其合法合规经营,弥补新生事物暴露的监管漏洞,就成为重中之重。这就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善于做“加法”,通过依法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做到既不能错位又不能缺位,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做好这套“加法”,一是要求各级部门增强法治意识,建立与改革相适应的市场监管规则和办法,严格依法行政;二是要有创新精神,通过电子政务以及运用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服务和监管水平;三是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通过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对企业的组织、协调、规范、引导功能,促进行业自律,实现社会共治。
按照据国家工商总局有关负责人的说法,随着多证合一、两证整合、企业注册全程电子化等措施的推进,市场主体注册数量再创新高,商事制度改革的红利在持续释放。一个佐证是,从去年12月到今年3月,初创企业活跃度进一步提升,“创业热情指数”从不足200猛增至300左右。这也说明,只有切实做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加减法,才能真正让市场的“乘法”效应发挥出来。■张东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