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安徽蚌埠市互联网宣传管理办公室官方微博@蚌埠发布通报称,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肖超前一天从办公楼坠楼,经抢救无效死亡。通报还提到,“据了解,肖超失眠已达半年”。就在蚌埠发布通报的同一天,湖南娄底市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邹利民在湖南省检察院东来苑家属区坠楼身亡。有娄底市政法干警称,邹利民生前有抑郁症。
两起官员坠亡事件,给公职人员“非正常死亡”新添了案例。并非偶然的是,这两位坠亡官员都被怀疑有抑郁症或抑郁倾向。在近期官员“非正常死亡”事件中,“郁郁寡欢”“情绪低落”“抑郁倾向”等描述,屡屡见诸媒体报道。
然而,民间看待官员坠楼事件,常常存在某种对腐败的想象。很多人猜测,坠楼官员已预感到要接受调查,承受不了压力而“畏罪自杀”。还有一些阴谋论的说法浮出水面,围观网友“脑补”了坠亡以外的情节,感觉上演了一出现实版的大片。因为有关调查不够深入,后续调查结果没有向社会彻底公开,民间的想象恣意蔓延。
种种猜测之中,官员的心理健康和抑郁问题,却常常被放在一边。基于人道关怀,不管坠亡者是什么身份,首先要承认这是生命的悲剧。因抑郁身亡的公职人员占全体人群的比例,还没有翔实数据。但是,在学生心理问题和与此相关的恶性事件备受社会关注的当下,对于公务员群体可能面临的同样问题,不能采取双重标准。公务员享受美好生命和拥有身心健康的权利,和所有人都是一样的。
就在蚌埠人大官员坠亡案中,当事人肖超失眠已达半年。如果这个情况及时得到重视,悲剧或许就不会发生。官员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不仅会对自身生命造成威胁,还会影响其日常工作和履职能力。官员心理健康不只是个人问题,更与公众利益存在密切关系。基于对官员健康和公众利益负责的立场,有必要加强对官员心理危机的干预。
即使一些“非正常死亡”官员确实涉腐,其涉腐行为的正常处理程序是接受组织调查,将涉嫌犯罪者移交司法机关。官员坠亡,既不宜说他们“罪有应得”,也不能认为死亡就赎清了他们犯下的错误。腐败与身亡本就是两码事,纠结于腐败和身亡的密切关联,理解就会出现偏差,变成一种情绪化的泄愤。
在反腐败成为常态的背景下,单单一个“抑郁”难以让群众信服,无法让舆情平息。可以看到,每有官员坠亡事件发生,哪怕通报消息只有寥寥数字,都会引发网上汹涌澎湃的转发和点评。政府公开的消息越少,网上的各种猜测就越多。就官员“非正常死亡”事件的后果来说,单单是舆情本身就足够称得上是一场灾难。
很多政府舆情应对就是如此,哪怕真相清楚,但是群众就是无法信服,矛盾难以得到纾解。事前不评估好官员心理情况,排查存在心理隐患的官员,事后匆匆忙忙给出“抑郁”的结论,就会让舆情应对陷入被动。面对舆情板结化,不能光从舆情应对工作本身找问题。从坠亡事件上吸取教训,认真建立公职人员心理危机防范和应对机制,才能在下一场悲剧降临时从容发声。
应对官员坠亡,不能采用“冷处理”,因为官方越“冷”,民间就越“热”如果再发生类似事件,群众的信任就会减少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