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脸,已经没面子,仍嫌不够,还要听个响儿,这似乎有点不厚道。可是对于环保督查,不狠,作用不大。
这说的是过去一个多月,环保部18个督查组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18个城市一季度空气质量进行的专项督查,发现存在问题的单位企业3119家,其中一些违法排污企业死灰复燃,个别地方政府环保不作为、乱作为。
如果仅是坐在办公室听汇报,各地工作无疑一律是高度重视、高压执法,一律是责任明确、严格追究,一律是明察暗访、成效显著云云。可是督查一动真格,立马现了原形,问题一大堆,通报名单一长串,这不是在“啪啪”打那些地方的脸吗?
百姓更关注的,是打脸之后的反响和效果。说的难听点儿,打脸了,能不能给“听个响儿”?
处理问题,是个“响儿”。督查是为了发现和解决问题,不能悄没声地过去。不是说停产了吗,怎么还有企业加班加点?不是说都检查过了吗,怎么还有那么多偷排偷放?企业要受到惩处,地方环保部门要有回复,才能给公众一个交待。
严肃问责,也是个“响儿”。督查发现,山西某市预警级别明显偏低,应急响应措施明显不足。山东某市未按规定对各区县政府进行考核,未按规定把一些企业列入停产企业清单。不是说督查结果将被作为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任免的重要依据吗?这类不作为、乱作为,主要责任人理应受到处理。
建立长效机制,更是个“响儿”。如果督查只是一阵风,雨过地皮湿,地方只解决查出来的问题,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督查效果肯定大打折扣。只有以督查和整改为契机,建立起责任明确、透明高效的查处机制,环保督查才有长久效用。长效机制建立不起来,纵使环保部三头六臂,乃至千手观音,也忙不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