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三个维度看西部高校为何留不住人
2017-03-31 09:43:00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1
听新闻

  今年以来,教育部继提出“不鼓励东部高校从中西部、东北地区高校引进人才”“高校之间不得片面依赖高薪酬高待遇竞价抢挖人才”等要求后,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就高校人才流失问题,做出“东部各高校,请对中西部高校的人才手下留情”的表态。

  人才管理制度从较为僵化到逐渐灵活,是“计划经济式”人才配置制度进行改革的结果,也是国家人才战略调整的重大措施之一。然而,随着人才流失的逐渐加剧,进而形成了“孔雀东南飞”抽血式的人才非合理流动态势。

  随着“双一流”建设目标的提出,按“头衔”引进人才已经成为东部沿海高校的惯常做法,尤其是两院院士、“长江学者”等拔尖人才,更是竞相引进的重点。现实中,一名顶尖专家撑起一个学科的例子比比皆是。而为了更快更好推进“双一流”,“挖墙脚”无疑是效率最高的方式,而且在提升高校排名、学科评估、课题申报、经费划拨等方面都是“闪光点”。面对东部沿海高校的强大攻势,西北一所国家级重点高校的老师甚至向记者表示,现在学校的人才不是被挖断了档,而是干脆被挖掉了“根”。

  人才大量流失的现实压力下,一些西部高校曾响亮地提出了“待遇留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的著名口号,并提出了建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灵活人才利用机制。但从近年的实际情况看,人才流失的深层次原因并没有得到解决。

  第一个维度是待遇上的现实差距仍然存在,甚至有进一步加大的趋势。记者近期同一个国家级科研机构西北分支机构的人事部门负责人聊天,了解到这个机构同样资历、学术成就相当的科研人员,在西北分支机构退休,月收入在6000元左右,到东南沿海分支机构,能达到9000元甚至更多,这还不算在职期间的收入差距。这名负责人感叹,扎根西北一辈子,最终结果是既伤身(西北自然条件恶劣)又伤心(收入差距大)。

  第二个维度是事业发展平台的差距仍然明显。东南沿海地区高校、地方政府的科研资金支撑能力远超西部是基本共识。科研成果转化率持续较低也一直困扰西部高校。以甘肃为例,在省会城市集中了兰州大学、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等优秀高校和科研院所。然而多年来,受制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各方面支撑不足等诸多现实难题,科研成果转化难、走出实验室“成活”难仍在困扰这些高校和科研机构。

  第三个维度是中央国家机关所属京外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属地化管理政策的实施。除个别省份外,西部地区同东部地区的平均薪资和养老保险水平差距明显,这也可能导致西部高校、科研机构的人才流失进一步加剧。

  虽然人才流失与一些西部高校体制机制落后、内耗严重影响科研等问题也有关系,但归根到底,还是因为西部高校面对东部高校“挖墙脚”,没有能力形成一条以待遇、感情和事业为主的更强力的“纽带”,把人才和自己绑在一起。

  国家层面鼓励的是合理的人才流动,限制的是恶意的、非恶意但会导致恶性后果的人才流动。寄希望单纯以行政命令限制高校间人才交流,可能会从一定程度上控制西部高校人才的流失规模,但对人才本身甚至有能力吸引人才的高校而言,都谈不上公平。

  “双一流”的提出,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要求,但决不是新一轮“挖墙脚”的借口。同时,西部高校扎根当地,为当地培养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对缩小西部和东部地区人才资源上的差距大有裨益,能够帮助消减区域间经济社会发展差距,并实现西部地区的稳定。可以说,高校之间人才如何合理流动,有国家战略层面的大账可以算。

  治本之策,是通过政策和资金的倾斜,让西部高校有能力同东南沿海“争一争”。有高校教师提出了并不准确但足够形象的比喻:各种“挖墙脚”好像“病毒”,只有机体的免疫力足够强大,才能够避免“病毒”的侵蚀。

  要从根本上回应人才最切身、最真实的需求。同时,辅之以更加科学合理的科研资源、人才管理制度和科研成果转化机制,让更多西部高校人才立足本地即可利用全国资源。有高校教师表示,如果哪一天面对东部高校“挖墙脚”,西部高校人才会“纠结”,才说明我们的高校人才调控政策起到了作用。(宋常青)

标签:
责编:孔婧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