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全国两会地方谈】影视“假潮流”源于监管乏力
2017-03-14 17:38:00  来源:红网  作者:乔木  
1
听新闻

  一方面,《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过去一段时间不被重视的慢综艺受到了交口称赞,大量低俗、搞笑、博眼球的真人秀节目退出电视荧屏;一方面,花钱买点击量、票房的作假现象却有愈演愈烈之势。全国人大代表、著名主持人曹可凡表示:虚假的数据不能成为衡量文化项目成功的标尺,文艺创作更不能误入假数据营造的“假潮流”之中,应该建立公正客观的文艺评价体系。(3月13日《新闻晨报》)

  法不严则乱象生,罚不重则假流行。从假货横流到收视造假,甚至包括像狗皮膏药一样粘满大街小巷的刻章、办证等小广告在内,这种种丑陋不堪的“假潮流”背后,其实我们都能看到监管乏力的羸弱身影。

  “假”之所以会发展成为“潮流”,甚至能够渐次演变成为一种足以打败“真”的“趋势”,说明了什么?恐怕只能说明两点。一是造假有利可图,好处巨大,而且市场需求“前景”广阔,利益可观;二是监管力度太弱,漏洞太多,监而不管或者管而不力。二者之间可谓“相辅相成”,相互帮衬,互为“鱼水”。

  笔者这话绝非哗众取宠,危言耸听。监管若无死角,处罚若能严苛,执法若能如山,治乱若能用重典,“假”还能够成为流行之潮流,还能够兴得起风浪?之前涉嫌“天价宰客”的两条小黄鱼不就仅仅被当地有关部门罚了5000元钱吗?店家只要再卖出两条鱼,甚至从一个顾客身上就可以轻松赚回来了。而且,违法成本竟然如此“低廉”,商家难道不会“信心”大增?我们还能指望靠这样的监管杜绝“天价宰客”现象?

  同样道理,如今的影视剧等文艺创作又为何会“误”入假数据营造的“假潮流”之中而不能自拔?还不是因为自己粗制滥造出来的作品实在太烂,担心卖不出去,甚至担心赔了本钱之后,连吆喝也赚不到。况且,人家拍作品又为了什么?如果不是逐利心切,如果不是因为这一行当的钱太好赚,他们还会有胆量把“枪手”们卧在宾馆里硬“造”出来的本子拍成电影、电视剧,然后再拿给观众欣赏?如果不是因为相关部门审查不严,如果不是靠假数据就能排个好档期,在电视台弄个黄金时段播出,他们还会为一部电视剧花费几千万元去买收视率?

  前段时间,被誉为“好莱坞烂片”并且在美国仅仅收回一半成本的《极限特工3》在中国影市一经上映便成为了票房冠军,且收入直抵10亿元。于是有媒体和网友感叹:中国已经成了好莱坞烂片回收站。其实笔者当时的想法是,既然是一部外国的烂片子,中国为啥还要高价引进?又为啥会在中国创造票房奇迹?是不是因为我们自己的作品比人家的烂片还要烂得多?人家能烂得过我们的裤裆藏雷、手撕鬼子吗?

  全国人大代表奚美娟说:“行业最基本的东西都不被信任了,还谈什么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但愿这句来自两会且由业内人士发出的声音能够提醒我们的有关监管部门,确实已经到了该好好考虑一下如何履行自己的监管职责的时候了。

  文/乔木

标签:
责编:孔婧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