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2017-03-10 17:06:00  来源:光明日报  
1
听新闻

  “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语出《论语·季氏》,意思是见人有善,则欣慕向往,唯恐赶不上;见人有不善,则深恶痛绝,如将手伸到沸水中,唯恐不善会玷污自己。人生在世,会遇到种种诱惑,诱惑越大,欲望越大,越容易出问题。如果模糊了是非对错的界限,分不清善恶美丑,看不清益友与损友,就很容易误入歧途,铸成大错。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养成了乐善好施、诚信友善、与人为善的品格。善的追求符合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方向,蕴含着和谐共赢的价值理念。善对于普通人来说,是心怀善意,关爱他人,与人和谐;对于领导干部来说,是心怀天下,关爱百姓。领导干部追求的善,理应有更高要求,不仅是个人的德,还是社会责任与使命担当。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恻隐之心,但他更强调统治者具备恻隐仁爱之心。施行爱民惠民的仁政王道,这对于君主来说是最大的善行。

  善是仁人志士修身的追求,是君子区别于小人的特征,是实现仁政的出发点。向善之路的最大障碍是贪欲。控制贪欲之心,不起贪欲之念是修身立德的基本功夫。只有意志坚定、自控力强的人才可以达到善的要求。“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朝闻道,夕死可矣。”“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些道理都是君子的准则。掌权者可以利用便利机会实现“不义而富且贵”,但是,一旦伸手,就违反了善的道义。伸手之时,也就意味着他抛弃了应有的操守。

  孔子发现,面临礼坏乐崩的局面,善的坚守者越来越少,其内在原因是执政者缺乏敬畏之心。君子应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一旦无所敬畏,君子也成了小人。在孟子的性善论中,必要条件就是人要有“羞恶之心”,即耻感。孟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而两者的差异就包括人有耻感,而禽兽没有。王阳明的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论述了善恶的由来。致良知,认识善与恶,在实践中为善去恶,才能积善成德。

  古代士人为善去恶的做法,其中有一点特别值得关注,就是以身作则,保持高洁的品行,不流俗,不媚俗,不低俗,坚守向善的社会价值取向。《世说新语·德行》记载,东汉末年,陈蕃“言为士则,行为世范”,任豫章太守时,一到治所就准备去拜访当地的贤人徐孺子。“见贤思齐”“见善如不及”的行为传为佳话。管宁与华歆一起在菜地里锄地,锄到一块金子,管宁照样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歆则把金子捡起来丢了出去。二人又曾经同坐一张席子读书。有显贵乘车从门外经过,管宁照样读书,华歆却扔下书跑出去看。因此,管宁羞于与华歆同处,“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管宁割席,坚决与不同道的人决裂,表达了他的价值追求——不谄谀权贵,视金钱为粪土。可见,观察一个人与什么人交往?朋友圈有哪些人?也是检验是否保持善行与名节的办法之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坚持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贪欲似火似水,极易燎原滔天。反腐败斗争既要保持高压态势,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又要从思想观念入手,营造向善的社会氛围。廉耻需要慎独的修身、道德的自律、欲望的控制,也需要建立一整套核心价值观的教化体系,营造广泛的无所不在的向善的舆论环境,培育良好的社会风俗。如此,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与社会风俗就会逐渐形成。

  (作者:孔德立,系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中国孟子研究院特聘专家、尼山学者)

标签:
责编:孔婧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