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居法国东南部,邻居4岁半的里亚姆最近面临不少“挑战”,他的妈妈这几天在医院生小妹妹,拜托我接送里亚姆上下学。虽然我们已经很熟悉了,且有我儿子小米作伴,但他妈妈连续几天不在,这对里亚姆来说,也算是个小小的考验。
每次送他到班级门口,他就会主动要求和我以及小米吻别。亲吻是法国人的日常礼节,但此刻,他眼里含着欲滴的泪水,用力地亲吻我,好像我是个替代的妈妈。这一刻显得很庄严,我感受到一个小男孩经历生活的难题,逐渐成长的力量。他渴望妈妈的亲密陪伴,也明白妈妈为什么不在这里,他透过和我的亲吻,在依恋与独立之间找到自己的位置。亲吻之后,他不会再有任何停留,招手说再见便往教室走去。
亲吻在这里变作了一个仪式,它不是简单的告别,而成为一种爱的联结与传递。显然里亚姆已经掌握并内化了这种行为,并能够用它来鼓励自己。
还有一位4岁男孩的妈妈向我讲述每天与孩子的道别:孩子入园和我拜拜后,我马上躲进他看不见的角落,看他走进去后又回头找了找我,发现没人,便进班了……她说,越站在门口张望,他的依赖心更盛,独自面对反而更“勇敢”些。
这位妈妈的做法估计很有代表性,她和孩子的道别还处在即兴发生的阶段,需要“闪电般地”躲开偷看,道别似乎不够充分,变成了一场藏猫猫游戏。
同时,她还提到了另一类型“放不下孩子”的家长,和孩子在校门口黏乎半天,甚至比孩子体验到更强烈的“分离焦虑”,这种情况下,家长当然要去做自己的成长功课。那么,怎样的告别是我们可以去效仿的呢?
我在小米的学校门口能够看到这样的情景:一个孩子急着往学校里走,送他(她)的父母可能会主动说:亲一个!孩子和父母亲吻,父母祝福他(她)在学校好好一天!不管孩子心情好坏,是兴高采烈地来学校,还是情绪低落地来学校,都给他(她)一个拥抱或亲吻,给他(她)最好的祝福,开启全新的一天!
这样的仪式并不是天生就会的,甚至也并不是一开始就明白应该这样做。然而,那种联结感是身为父母和孩子都需要的,里亚姆一定是和他父母成百上千次的亲吻告别中发展出来的这样的能力。我们和孩子之间那个无形的爱的联结,如何透过有形的动作、表情或者语言得到呈现?
一位妈妈分享到:每天送儿子上学,他走进校门后,总会透过铁栅栏门找到我,然后笑着对我挥手说:妈妈再见。那一刻特别幸福,我就一直目送他走进教学楼。这声再见让我俩早上的各种不愉快一笔勾销了。
这对母子无意识发展出来的告别仪式,让他俩各自都感受到了爱,得到了滋养。
小米小时候在中国明显比中国小朋友更喜欢身体亲密,但是到了法国之后,似乎显出中国人的内敛了。送小米上学在学校门口和他告别时,我也模仿学习主动提出“亲一个”,7岁的小米似有害羞,但可以感觉到他很乐意享受!
父母和孩子在彼此的关系里发展出一种告别的仪式,不论是亲吻,还是一声再见,或者只是微笑地眼神相对,具体是怎样的形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个仪式里,感受到彼此情感的联结,感受到关心祝福,这不论对父母还是孩子,都是最好的爱的滋养。
透过这样的告别,父母和孩子,尤其是孩子,可以感受到虽然和我们分离,但还是可以感受到联结,感受到爱。这样的告别,虽然身体上分离了,但精神和情感却更加被激活,这种联结感有助于孩子去独立地面对自己的生活。
有意识建立你和孩子之间充满爱的、感受到联结的告别仪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