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最好永远别来!有你不多无你不少!”云南丽江官微的“神回复”事件发生后,相关人员受到了追究问责。仅此一例吗?不是,近年来个别地方官方网站、微博发布的不当言论、回复时有出现。
不少党政机关现在都开通了微博、微信,但是,掌握了新传播渠道,不代表领会了传播要领。一些官微与网友互不相让,甚至“言辞犀利”“轮回激战”,便是明证。比如有网友在“武汉通”官网询问如何保管卡片,得到回复称“关我毛事”;有网友质疑岳阳垃圾焚烧,官微直接将其斥为“环保绿茶婊”……种种“神回复”意味着角色转换中的偏差。以个人名义在网上发言,“互怼”“互喷”都不是事儿;但官微可不一样,语言风格可以俏皮活泼一点儿,但归根结底代表的是官方立场,发的是官方声音。官微出现“情绪化”,显然是从个人身份到官微身份的切换过程中,出现了认知偏差、行动偏差。
角色偏差首先体现在认知上。传统政府部门对外发声时,更多倚赖于“新闻发言人”,他们具有专业素养,知道怎么得体表达;而传统媒体则是“传声筒”,把新闻信息传达给受众。这种隔层式传播,使得公职人员很难与大众直接接触,所以也很少出现“雷人雷语”。但进入互联网世界,这个传播格局就被打破了,官微和大众要面对面,当个别人员被推上官微时,如果言行稍有不慎,马上就能被记录和留存,然后被爆炸式地传播出去。
角色偏差还体现在行动上。一些官微“祸从口出”,往往是因为心直口快。行动上的这种问题,有时候恰恰说明了真实想法。看起来,因为说话不当而被处理,好似有点“冤”,但说不正确的“心里话”,本身就是要受罚的,被罚的人陡然增加,也不是因为有认知偏差的人更多了,而是因为之前网络远没有现在这么发达,一些“害群之马”并没有机会被曝光。现在,大多数官员都被置于聚光灯下,接受民意考验。
有些政府部门因为同僚出事,就把问题全部归结到“说话”上,不仅苦练言说技巧,避免祸从口出,而且注销微信、微博等,尽量避免与网友接触。之所以出现这种想法,是因为只看到网络的放大作用,而没想到放大的恰恰是自己的问题。事实上,网络传播如果活学活用,反而会成为优势所在。一些地方在开设传播渠道时,无非是想提升沟通效率、办事效率,为人民服务,然而正是通过沟通上的冲突和矛盾,才能看到自己的不足,才能看到转型服务还大有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现在,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如果不懂互联网、不善于运用互联网,就无法有效开展工作。各级领导干部要学网、懂网、用网,积极谋划、推动、引导互联网发展。”可见,互联网对于工作开展的意义是受认可的,但如果因为“神回复”就开始远离互联网、拒斥互联网,无异于因噎废食。从屡屡出现的不当言论事件中,各级部门应该吸取教训加强学习,提高专业素养,充分了解互联网,妥善用好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