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机构养老,增数量更要调结构
2017-03-01 09:41:00  来源:广州日报  
1
听新闻

  日前发布的《2015年广州市老年人口和老龄事业数据手册》显示,广州市户籍老龄人口已有近150万,占17.27%,其中独居老人增长显著,已有12.5万。老龄化浪潮汹涌而来,如何养老,既是个人之痛,也是社会之忧。

  一说到养老,大家很容易想到养老院。可是,从养老机构来看,情况却不容乐观。一方面是公众印象中的养老院床位一位难求,去年,有媒体曝出北京一家养老院的轮候期长达166年;另一方面,却是养老机构的入住率严重不足。“十二五”时期,我国养老机构取得了突破性发展,截至2015年年底,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数30.3张,与此同时,目前养老机构空置率较高,全国平均达到48%。广州的情况也是如此,2015年底,全市每千名老人床位数38张,比2012年初增长52%,远高于全国、全省水平,但是仍存在一些养老院轮候期较长、一些却乏人问津的情况。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冰火两重天”的情形?

  从养老床位的整体数量来看并不少,之所以会给公众一位难求的印象,主要原因在于供给与需求的不匹配,导致结构性失衡。这种结构失衡从全国来看,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城乡不均衡,大城市的养老需求更大,相对而言城市养老机构数量严重不足,而农村养老机构空置率高;二是城市里的养老机构结构不合理,与目前的养老需求并不对接。养老机构尤其是公办养老机构主要面向的是失能半失能老人,一直以来,这部分人群是养老机构的“刚需”。可是,现在的养老需求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需要多层次的养老服务来满足新增养老人群的需求。

  就拿一线城市来说,目前的养老机构数量不足早已不是主要矛盾,而是结构失衡问题。目前,独居、高知、随迁等老年人群体,正发展成为养老服务的最大需求者。可是,目前的养老机构却主要集中在高低两端,无法满足这部分中等收入老年人群体在物质和精神上的需求。

  低端的养老机构设施简陋,空间狭小,居住拥挤,服务内容单一,护理人员也普遍素质较低,缺乏护理技能。而高端的养老机构大多是房地产商开发的养老地产项目,虽然硬件完备、设施良好、服务内容丰富,但却价格昂贵,普通人群消费不起。

  要让越来越庞大的老年人群体能够安享晚年,养老机构的供需格局亟须改变,不仅要增数量,更要调结构。在保障失能半失能老人需求的前提下,应重点发展满足中等收入老年人经济水平的中档养老机构,除了基本的生活服务之外,提供更多的精神文化方面的服务,将养老机构的结构从“哑铃型”调整为更为合理的“橄榄型”。这也是老龄化研究领域专家的共识。

  从我国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和国际养老机构发展趋势看,“就地养老”是大势所趋。因为土地供应的原因,多数养老院都建在郊区,交通不便,使得老年人脱离了原有生活圈,不仅子女探望不方便,还割裂了老年人与其他年龄层人群的交往,造成老人精神上的孤独感。养老机构调结构,不妨多利用市场杠杆,立足社区,将机构养老与社区、居家养老相结合,因地制宜建一些小型的养老机构。

  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已进入高速增长期,应对银发浪潮,养老服务必须及时升级。而养老机构投资大、见效慢,必须尽早规划布局,筹措谋划,这样才能尽快对接多元的养老需求,让老人们能够优雅老去,安享晚年。(谭敏)

标签:
责编:孔婧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