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谨防手机“小号”沦为违法工具
2017-02-16 17:19:00  来源:法制日报  作者:吴学安  
1
听新闻

  原本是用来防骚扰的手机小号软件,却被人用来注册打车软件,借此逃避车费。近日,不少网约车司机反映,多次遭遇乘客“霸王车”,行程结束后未付车费,打电话无法联系到当事乘客。有网友爆料说,对方可能是通过软件专门申请了临时手机号码,打车结束后就弃用了。滴滴客服回应称,平台对注册账号专门设计了信用机制,一旦出现恶意拖欠车费的情况,该手机号码将被禁用(2月15日《北京青年报》)。

  所谓手机临时号,又被称为手机“小号”,就是在不更换手机卡、不改变原来手机号码的情况下,向通信运营商或网络服务商申请购买一个新的手机号码,和原来的号码一起使用。手机“小号”作为保护用户个人隐私信息、应对电信骚扰而产生的业务。这本来是一项有益的工具,现在却遭到少数人的恶意使用,多少让人始料不及,亦凸显了工具的两面性。如果不加以有效监管,隐私保护神器就会变成骚扰神器,甚至沦为不法分子的隐身衣。

  手机“小号”是一把双刃剑,对管理方也提出了挑战。虽然是“小号”,但手机临时号在使用上,和普通手机号码没有区别,一样可以接打电话、接发短信。也正是因为手机“小号”的这种特点,让一些人看到了可乘之机。如,有人故意用它来注册网约车,下车后不结账,然后失联。因为申请一个手机“小号”只要几块钱,相比少则几十,多则上百的网约车费用,完全可以忽略不计。又如,有人用它报复与自己有纠纷或有矛盾的人,频频用手机“小号”发送侮辱信息,或拨打骚扰电话,但受害人回拨回去,却显示网络忙或空号,让人无可奈何。

  事实上,在申请“小号”、临时号时,用户也签订了只能用于合法行为的协议,类似坐霸王车、骚扰他人等行为,本身就属于违反协议,理应遭到封号处罚,严重者亦要接受法律的惩罚。一方面,监管部门需要尽快规范“小号”、临时号的使用规则,将其纳入电信业务监管范围之内,明确软件商、运营商的管理责任,不能任由其无序发展,以免被犯罪分子非法利用,沦为又一个电信诈骗工具;另一方面,对于软件商、电信运营商来讲,也要规范管理“小号”、临时号用户,对有违法行为、滥用“小号”者,采取封号处理,并主动向司法机关、信用机构提供相关信息,以协助惩罚不良用户。

  应该说,软件开发商在用户注册申请“小号”时,有义务提醒其合法使用,不用于非法用途。一方面,相关经营者要建立调查举报响应机制,在收到执法机关通知某用户“小号”被认定用于违法犯罪活动或其他不当用途,或是某用户“小号”被投诉用于违规发送商业信息的,必须及时限制、暂停、终止其通信服务,并积极提供相应信息,配合调查,帮助受害人维权;另一方面,受害人也不能因为损失小、怕麻烦,就纵容这种行为。比如在自身利益受损后,可以联系运营商找到“小号”背后的真实用户讨个说法,也可以拿起法律武器维权。须知手机“小号”、临时号在申请时,都要跟另一个实名认证号码捆绑,资费也都是由实名号支付。也就是说,如能确认手机“小号”使用者有故意逃费、恶意骚扰等不法行为,可以向软件商、电信运营商提交相关证据,以追溯用户真实信息,从而对其逃费、恶意骚扰等不法行为进行追究。

标签:
责编:孔婧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