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让残疾学生无障碍上学 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
2017-08-21 16:46:00  来源:北京青年报  
1
听新闻

  7月2日,来自全国不同省份的5名残障学生联名“上书”教育部,呼吁国家层面积极推动学校无障碍支持体系的建设。5名学生在信中写道,“我们期待贵部建立起一套完善的为残障学生提供无障碍支持的制度体系,尽可能让每个残障学生的迫切需求都能找到表达的渠道,并且依程序得到应有的帮助。我们期待魏祥同学的经历不只是残障学生中极少的个例,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实际困难能从制度层面得到解决,好让我们消除顾虑安心学习,更加平等地接受教育。”(8月18日《南方周末》)

  在5名残障学生上书教育部之前,国家有关部门已经考虑高校如何为残障学生提供“无障碍支持”的问题。教育部等七部门在日前联合印发的《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中提到:普通高等学校要积极招收符合录取标准的残疾考生,进行必要的无障碍环境改造,给予残疾学生学业、生活上的支持和帮助。不过,这更像一个倡导性计划,而不是刚性约束计划,没有明确规定高校必须进行无障碍环境改造,并达到某种规定的程度。

  据报道,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指出,目前中国在高等教育等非义务教育阶段的特殊教育“发展相对滞后”。中国残联教育就业部副主任李东梅对媒体表示,目前中国高校的无障碍环境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基本上是高校自己在做”。要保障残障人士的平等受教育权,我国高校改造无障碍环境,应该成为一项由政府主导、拨款的系统工程,不能再由高校自己做,以扭转无障碍环境建设滞后局面。

  高校建设无障碍环境,有两大因素制约。

  一是思维观念。我国很多普通高校,以前并不招收残障学生,因此在建设教室、图书馆、宿舍、食堂时并没有考虑建设无障碍通道和设施。有的学校仅仅在学术报告厅等处有无障碍通道。近年来,舆论呼吁给残疾人平等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但一些大学仍不愿意招残疾学生,觉得这会增加学校的管理和服务成本,而没有接纳残疾人士的办学条件,也就成为这些学校不招残疾学生的理由。如果不改变歧视残疾人士的观念,认为招收残疾人是给学校添麻烦,而不是展现大学的精神,树立大学的形象,依靠大学自觉性来建设无障碍环境,进展会十分缓慢。有意思的是,有的高校招收了残疾大学生,媒体希望宣传报道,可大学却拒绝报道,除了不想“炒作”之外,一个原因是大学担心由此会有更多残疾学生报考,增加学校管理和服务的难度。

  二是建设无障碍环境的经费。鉴于之前很多高校校园都缺乏无障碍支持系统,因此,要建立系统的无障碍环境,需要学校对原来的校舍进行全面改造。包括要对没有电梯的教学楼、宿舍楼安装电梯,要更换原来没有残疾人按钮的电梯等等。这无疑需要经费。假如由高校自己改建,公办高校应该没有什么问题,而民办院校要拿出这笔钱来改建,可能就存在困难。而改建硬件系统还只是提供无障碍支持的一方面,学校还需要在师资建设、生活服务方面,针对招收残疾学生,配备相应的师资,为残疾学生提供相应的教育教学服务。

  根据《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5年,全国有8508名残疾人被普通高等院校录取,1678名残疾人进入特殊教育学院学习。2016年,全国有9592名残疾人被普通高等院校录取,1941名残疾人进入高等特殊教育学院学习。这体现了残疾人事业的进步,同时也显现出高校建设无障碍环境的紧迫性。要加快建设高校无障碍支持系统,必须在国家层面作出统一的部署。首先,应该明确要求所有高校(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都必须全面建设无障碍系统,明确建设规范和完成时间节点,这应该作为高校建设的基本规范要求。只有国家层面作出明确规范要求,才能扭转部分高校不愿意建无障碍系统(本质是不愿意招残疾人)的观念。其次,针对高校改建无障碍环境,国家财政可给予专项支持,包括对民办学校改建无障碍设施,可由国家给予奖励性经费支持。

  让残疾学生同班求学,而不再是在特殊教育学校学习,是国际范围内普遍认同的教育理念。我国近年来也在推进残疾学生同班求学,但残疾学生同班求学还面临观念和具体条件的障碍,从小学到大学都是如此。给残疾学生无障碍求学环境,消除观念障碍和条件障碍,任重而道远,国家层面要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艾萍娇)

标签:
责编:孔婧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