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京沪高铁公司发布公告称将在于今年年底推出“静音车厢”的新型票制产品。愿意遵守相关规定的旅客可在购票时自行选择该服务,乘务员也会及时规范车厢秩序。(10月26日 光明网)
“静音车厢”可以提供更加安静舒适的旅行环境,这一全新措施对广大旅客来说无疑是一大福音,同时也体现了铁路部门追求精细化、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但同时也应看到,试点“静音车厢”服务并不能一蹴而就,想要车厢内“煲电话粥”“熊孩子哭闹”等“闹心”现象立刻绝迹,其可行性和效用都值得商榷,做细、做实还需要各方协力。
目前,相关铁路部门还没有出台具体实施细则,但从别国做法中我们或许可借鉴一二。早在2012年,澳大利亚就推出“静音车厢”的服务。该车厢要求把手机调成静音或关闭,播放音频必须佩戴耳机,接听电话则需要旅客离开车厢到过道等处进行。我们应该看到,“静音车厢”其实是一种公共契约。旅客选择乘坐“静音车厢”出行,首先是建立在旅客自觉自律的基础上,自愿选择、自觉遵守“静音车厢”的相关规定;其次,作为铁路部门,需要尽快完善相关措施、规定,划分清晰界限,等等。否则,“静音车厢”更像是个美好的期待,欠缺可行性。
对于享受“静音”服务的旅客来说,可以最大化规避可能制造噪音的源头,但对于睡觉“打呼噜”等出于非自愿的行为似乎就难以界定。没有清晰的界限,无法做到有章可循、有章可依,乘客们在购买“静音车厢”车票前也没有签订类似“静音承诺”的协议,无怪乎“静音车厢”的推广会被部分网友质疑。目前,这项特殊服务也只是在小范围试点,要想全面推广看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静音车厢”是为特定人群需要而设立的,但设置“静音车厢”的初衷,肯定不是默许其他车厢就可以任意制造“噪音”。不管是在什么车厢,只要是公共场所,每个人都要遵守乘车规则、遵守社会公德,提高自身的文明素养,增强公德意识,才是全社会乐见其成的。
当静音成了一种奢求,这种“人以群分”即便能起到一定的“静音”效果,但实则是将噪音“引流”,成了变相的“歧视”和隔离,这需要铁路部门为设立“静音区域”考虑更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精细化、人性化的管理是为了更好的诠释“以人为本”,“静音车厢”的打造是为了每个人都遵守乘车规则、遵守社会公德。期待铁路部门,能更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尽快完善相关措施,以更有效的管理规定为广大旅客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以设立“静音车厢”为契机,用多元化的服务理念,引导大家更重视公序良俗,提升公民道德素养,继而推动社会更加和谐发展。(齐宇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