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与国庆同一天,这个国庆长假也比往年多了一天。今年年初疫情突如其来,“计划赶不上变化”,很多人搁下了出行的计划,“宅”在家里做好疫情防控。如今,战疫取得重大战略性成果,金秋十月,神州大地处处呈现出人逢喜事精神爽、太平盛世欢乐多的景象,国庆假期去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已经成为百姓的首选。
出门旅游,每个人都能时刻感到身边有把“戒尺”、脑中有盏“红绿灯”,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这个国庆假期,自驾游的不少,“行路慎为本,开车理当先”。驾车时自觉摒弃闯红灯、随意变道、违法停车、不礼让斑马线、占用公交专用道、车窗抛物、滥用远光灯等交通陋习。自觉养成文明安全驾驶好习惯,才能把好文明驾驶的“方向盘”。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人民群众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旅游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之下,游客依然要按防控要求进入景区,比如,为了控制人流量,需要网上预约,配合景区做好入园健康检测等工作,对于由此产生的排队等待给予充分理解;在外就餐时,践行“公筷公勺”“光盘行动”,拒食野生动物,落实文明餐桌,这些都是我们“安全游”“文明游”的基本要求。
公民行为不仅是个人素质的表现,也是一个国家整体文明素养水平的体现。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文明出行也是爱国的一种打开方式。去红色旅游景点看看,陶冶爱国情操,不大声喧哗;去博物馆、文物院走走,细心观察,不碰触、不刻画;游山玩水不攀树枝,游览景点秩序井然;遵守交通规则、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我们从个人做起,为社会发展注入文明力量,哪怕是弯腰捡一个瓶子,为行人指一个方向,都是一股文明的清流。也许文明并非像物质那般可以明显体现创造的价值,但是文明必定是社会价值的追求,是爱国的坚实基础。
从塞北到江南,祖国的锦绣山河令人心驰神往,需要每一个人用心守护。在万千如画风景中,文明的你我他是最值得点赞的美景。当我们在山清水秀的美丽风景感到陶醉和自豪时,还有很多人在坚守岗位。交警在指挥交通,环卫工人做好城市保洁,志愿者放弃休息为更多人服务……我们更应该多些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提醒自己不做垃圾生产者、秩序破坏者,尽最大可能避免给他们增加负担。每一个人都把文明出游的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迈好文明的“一小步”,全社会的文明程度将会向前迈出“一大步”。
在寻找“诗和远方”的路上,始终将“文明攻略”收入行囊。当出行的每一个举动都成为文明的符号,我们就是社会文明的倡导者和践行者,就能让风光之美与人心之美相互交映,映照出祖国的大好河山,也映照出我们这个时代的“文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