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新冠肺炎疫情不可避免会对经济社会造成较大冲击。越是在这个时候,越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我国发展,越要增强信心、坚定信心。
信心坚定方向,信心激发力量。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新冠肺炎疫情这只“黑天鹅”的出现,会给我们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带来困难和挑战。但随着疫情防控取得积极成效,各地开工复工有序推进,中国经济展示出韧性和潜力,中国经济的前景依然光明。
充满“中国信心”,用全面的眼光看待我国发展。疫情对我国就业市场的冲击只是暂时的、结构性的,我们不必也不应该被短暂的困难吓倒。数据最有说服力。目前,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复工率逐步提高,浙江已超90%,江苏、山东、福建、辽宁、广东、江西已超70%;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领域企业正在加快复产,口罩企业产能利用率已达110%;全国粮食应急加工能力复产率超70%,煤矿产能恢复率达76%,铁路、民航、港口、水运均正常运营......不难发现,各地在继续加强疫情防控的同时,分区分级有序推动企业复工复产,使人流、物流、资金流有序转动起来,为市场注入信心与力量。基于此,许多国际权威机构近日也相继发声,表达对中国经济克服短期挑战、长期向好的信心。
展现“中国定力”,用辩证的眼光看待我国发展。一方面,疫情期间由于“封城”、限制人员流动、企业停产停工等措施,对当前经济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对旅游、餐饮等行业形成较大压力。另一方面,党中央、国务院多次进行部署,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复工复产的有利措施,一些地方纷纷出台具体政策措施,为行业减负。比如,国家税务总局出台18项措施帮助小微企业缓解资金压力,财政部提前下达今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18480亿元,上海市提出减免企业房屋租金等28条综合政策举措,广东出台“复工复产20条”......可见,通过一系列政策“组合拳”,加之疫情结束后,需求以及生产供给会因疫情期间的需求供给短缺,而出现补缺性大幅度上升,这必将在一定程度上拉动消费,促进经济发展。
把握“中国大势”,用长远的眼光看待我国发展。“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狂风骤雨可以掀翻小池塘,但不能掀翻大海!”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14亿人口的巨大市场和对美好生活的巨大需求,使得中国经济具有强大的韧性和宽广的发展空间。虽然在发展过程中有风平浪静,亦有惊涛巨浪,但我们要用长远的眼光去看待,既不能盲目自大,也不能妄自菲薄。“不畏浮云遮望眼”,我们看到“一带一路”的推进,中国同沿线国家的经贸往来日益紧密;中国搭台、世界合唱,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不仅有利于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也为全球经济发展提供支撑......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大逻辑、大趋势没有变,由此释放出的新兴消费潜力和投资增长力量,不仅为当下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坚实的支撑,也必将创造更广博的就业机会。
河出潼关,因太华之阻而增其奔涌;风回三峡,因巫山为隔而显其怒号。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不会因艰难险阻而稍减成色,只会经砥砺淬炼而更显炫目。只要我们变压力为动力、善于化危为机,有序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强化“六稳”举措,加大政策调节力度,把我国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强大动能充分释放出来,就能够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南方网安子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