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长兴县一民企复工前,工作人员对生产车间进行消毒。新华社记者徐昱摄
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加大了国内经济下行压力。疫情对中国经济影响几何?中国有哪些手段和措施能够降低疫情对经济的影响?为释疑解惑,海外网策划推出“疫情之下的中国经济”系列评论,本文为第四篇。
-----------------------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中国经济带来了不小的压力。相比于大型企业,众多中小企业规模小、发展不平衡、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在疫情面前,中小企业首当其冲,遭遇寒冬。
从行业分布来看,此次疫情冲击较大的行业主要分布在批发零售、住宿餐饮、文娱影视等行业,大量中小企业恰好集中在这些领域。受疫情影响,这些行业难以正常运转,众多中小企业营收大幅下滑,企业经营困难。
从具体问题来看,中小企业往往处于产业链中下游。受疫情影响,众多中小企业出现供应链中断情况。有的中小企业原材料、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流通运转受到阻碍,无法按期交货;有的产品积压,无法正常销售;有的应收账款难以收回;等等。与此同时,中小企业还要承担租金、工资、贷款利息等刚性支出,不少企业正在考虑多项举措来自救应对。
当前虽然疫情何时结束还难有定论,但疫情总体形势已经出现了积极变化,不少企业正在加快复工复产。总体看,疫情只是“短期性事件”,其对中小企业的影响也将是短期的。
其一,中国经济持续平稳增长为中小企业提供强力支撑。经过多年发展,中国经济实力取得了长足进步。中国具有世界最完备的工业体系,创新能力能在稳步提升,为中小企业创新创业提供重要基础。2019年,中国经济总量接近100万亿元人民币,人均GDP突破了1万美元,形成了巨大的市场需求。数字经济、共享经济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为中小企业提供重要机遇。总体来看,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暂时的,不会影响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与此同时,疫情中出现的远程办公、线上学习、无接触配送等新生产消费特点,或为众多中小企业提供新的发展契机。
其二,中小企业正不断呈现出高质量发展的特点。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民营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7.7%,高于整体工业2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中,中小企业占比70%以上。而随着中小企业支持政策落地实施,推动涌现出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现阶段,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正呈现竞争要素高端化、产业结构服务化、市场与资源全球化、科技创新引领发展等新特点。中小企业中创新型企业所占比重不断增多,很多企业不断提升创新能级,通过创新引领构筑核心竞争力。创新引领的核心竞争力的增强,必然大大增强企业抗风险的能力。在此次疫情中,不少中小企业也发挥“船小好调头”的优势,通过共享员工、调整工作方式等紧急进行自救复产,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疫情的冲击。
其三,持续完善的支持政策为中小企业保驾护航。近年来,中国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支持力度空前加大。从放宽市场准入到拓宽融资渠道,从创新法治环境到降低财税负担,从鼓励创新创业到引导精准发展,中小企业的发展活力持续释放。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以更大力度实施好就业优先政策,完善支撑中小微企业的财税、金融、社保等政策。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更是密集出台了一系列资金支持、员工稳岗、减轻企业负担等政策措施,帮助中小企业度过“疫情”难关。与此同时,各级政府也在努力帮助广大中小企业尽快复产复工,打通中小企业生产运营中的堵点,最大程度降低疫情对广大中小企业的不利影响。
当前,疫情仍处于最吃劲的关键时期,广大中小企业仍然面临着巨大的经营压力。在特殊时期,一些政策要更加细化、更加精准,要真正满足大多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企业的诉求,包括实施特定时期“特定”支持举措,尽快明确疫情期间贷款和续贷政策;探索实行员工稳岗补贴;明晰社保缴纳的减免时限;大力做好人员流动保障以帮扶企业正常运营等。
与此同时,还要正视一些长期性积累性问题,并通过制度体系的完善去解决。如充分发挥市场化手段配置金融资源,真正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探索分类实施中小企业减税政策措施;完善支持中小企业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增强简政放权精准性和针对性;围绕市场主体关切,加快形成法制保障下的市场监管体制机制;通过深层次改革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等。通过一系列组合拳,在后疫情期和疫情之后,中小企才能稳妥度过疫情风险,激发更多发展活力,迎接灿烂春光。
(常兴华,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发展研究所副所长,海外网特约评论员)
本文系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点击“海外网评”,读懂中国与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