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高铁阅读,在旅途中寻找“诗与远方”
2018-03-12 10:08: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村上春树在《1Q84》中,有一处关于旅途阅读的桥段:列车驶出东京站后,他拿出随身带着的文库本阅读。

  “文库本”,是备受日本通勤族追捧的纸质读物,也是这个国家在国民阅读中的管窥。公共交通上读书的场景,在欧美也很普遍。相比而言,国人出行中,更喜欢掏出手机玩游戏、刷微信,成为“低头族”。很难想象,如果没有电子产品,他们将如何打发旅途的漫长时间。

  提高国民阅读的积极性,政府、社会多方都在使力。“全民阅读”,被写进多年的政府工作报告。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高铁阅读”就成为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副院长朱永新提案里的关键词。他认为,让高铁不仅能订餐,还能“订书”。客观地说,这是很有意义的可行方案。

  人在旅途,时间往往成了被打发的附属品。但高效率的人,却不这么看。从国际惯例来看,交通工具一直是阅读者扎堆的地方,譬如地铁就是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图书和报刊销售的主要场所,一些畅销书和有影响力的报刊,都不会放弃这样重要的传播渠道。不过,国内地铁在高峰时,人口密度几乎都是超限,很难提供出宽松的阅读环境。

  相比而言,高铁就完全不同。高铁对乘客人数有严格限制,杜绝“沙丁鱼罐头”的产生,这种场景,在“史诗级人口迁徙”的春运中也能看到。而渐成主力的“复兴号”,其加高加宽的尺寸,更给乘客们提供了优越的阅读环境。

  除了良好的硬件条件外,实现高铁阅读,还有更多的现实基础:从客流量上看,高铁动车组2017年全年发送17.13亿人次,预计未来每年的客运量将超过30亿人次,巨大的客流量,足以支撑起高铁阅读的方兴未艾;高铁准时准点,时间相对固定,乘客有充分的时间分配;此外,高铁是从“一带一路”倡议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铁阅读的推行,宛如流动的“文化驿站”,利于文明对话和文化交流。

  阅读的关键,是人。乘坐高铁的旅客,多是经济较为独立的消费人群,他们对知识改变命运有着高认同度。这让高铁阅读不仅有公益的落脚点,更有市场的赢利点。

  客观而言,国人阅读热情的培养,还是要在背后“轻推一掌”。这就需要更多的社会力量加入,共同打造出高铁阅读的热度,使之成为一个“同频共振”。去年,黄晓明、徐静蕾等明星,成为“地铁丢书”的接力者,这就是对全民阅读的“以点带面”,也说明公共交通工具的阅读市场是有很大的向上空间。基于此,文化机构、文化企业、互联网公司等社会力量,不妨对高铁阅读这块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并和铁路部门一起,在高铁阅读上进行探索和创新,像“地铁阅读”“航空阅读”一样,让人们在旅途中寻找“诗与远方”。(谢伟锋)

标签:
责编:孔婧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