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2年10月底首开后,经过短短两年多的市场培育,开行数量实现了惊人的增长。2017年,中欧班列(武汉)全年开行超过160列。(2月22日 中国网)
法国红酒、德国啤酒、白俄罗斯牛奶……这些随着滚滚车轮不远万里来到中国餐桌的洋货,不仅给中国“美食控”们带来了“舌尖上的惊喜”,更让人们看到了中欧之间物流互通、经济互促的神奇速度。网友们不禁感叹:在中国加紧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的今天,被誉为“21世纪新丝绸之路”的中欧班列可谓当其时、当其势!透过平均两天一趟的中欧班列,人们可以感知到贯穿于欧亚大陆东西的铁路大通道正为沿线各国带来经济、文化、人才等诸多方面的红利,实实在在地为我国“一带一路”建设和供给侧改革“添砖加瓦”。
中欧班列激活了中欧经济“一池春水”。众所周知,物流量指数映射着一个地区的经济活跃程度。过去中欧国家之间要进行贸易往来,货物渠道以海运为主,要途经印度洋、苏伊士运河、地中海才能运到欧洲,风险大、运输成本高,导致赚钱心切的贸易商们只能“望洋兴叹”。而铁路大动脉开通后,特别是中欧班车进入常态化运营之后,大大降低了货物的运输成本,缩短了运输时间,使铁路迸发出巨大的“带货”功能,吸引沿途各国踊跃参与, 2017年中欧班列(武汉)全年开行超过160列就是物流量剧增的有力证明。一列列满载货物的列车搅动着沿途不同领域企业的生存环境,“鲶鱼效应”不断发酵,激活了中欧经济互通互融一池春水。目前中欧班列运载的货物种类已经覆盖了衣服、食品、机械、原材料等方面,两个经济“板块”之间更广泛、更深度的融合值得期待。
国际贸易惠及沿途人民,提升“中国制造”影响力。交通方式的多变,特别是中欧等跨国铁路的延伸,也让沿途人民享受到了国际贸易带来的红利。上世纪90年代,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小商店即可容纳市场上绝大多数商品;改革开放后,日益丰富的食材品种已让中国百姓的厨房、餐桌显得越来越不够用了;而今,中欧班列又使各类“洋货”送到了家门口,坐地尝遍天下美味已不足为奇。更值得骄傲的是,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借助国际列车走向全球:小到土得掉渣的奢侈咸菜“老干妈”、能挡子弹的华为手机,大到中国高铁、中国飞机,一大批中国优质产品受到国际客户的青睐,彰显出中国制造的魅力,也大大提振了国人的民族自信心。可以预见,中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将在铁路等更多领域开花结果,昔日“封闭落后”的被动局面将一去不复返。
我们相信,“中欧班列”这一安全、廉价、快捷、环保的铁路运输“爆款”必将成为国际贸易的“新宠儿”,在漫长的欧亚铁路线上更加密集地开行,成为领跑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火车头,在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描绘出一幅幅百花齐放、万商竞投的全新画卷!(刘佩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