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声音,我们愿意听见;
你的关切,我们一同看见。
近日,江西奉新县的一起户外探险事件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五名“驴友”擅自进入未开放区域探险,导致被困,最终不得不依赖公共救援力量进行救援。事后,他们被要求依法承担民事责任的2万元救援费用。此次江西奉新县对违规探险者处以罚款,既是对其不当行为的惩罚,也是给广大户外探险爱好者们提了个醒。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通过户外探险来放松身心、挑战自我。然而,这一趋势背后隐藏着诸多问题。部分探险者为了追求刺激,往往忽略了基本的安全规则,导致了一系列负面后果。这些后果不仅包括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还包括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户外探险的魅力在于它能让我们亲近自然,挑战自我。然而,这种活动并非无拘无束的自由行动,而是需要在法律法规的框架内进行。同时,在享受探险乐趣的同时,也应考虑到对自然环境和社会资源的影响。对于那些“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而造成的公共资源浪费行为,法律法规应该长出“牙齿”。
近年来,各地政府和相关部门开始重视并采取措施,应对日益增多的违规探险行为。2023年,三江源国家公园发布相关通告,对非法穿越行为进行了明确的界定。这一举措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许多人在评论区中表达了对保护自然环境和支持合法探险的共识。同样,前不久爆火的哀牢山也在今年10月发出公告,未经批准进入自然保护区或在自然保护区内不服从管理机构管理的行为,将面临1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这些措施的出台,体现了相关部门对户外探险活动规范化管理的决心。
除了地方性法规,国家层面的法律也对违规探险行为进行了严格约束。最高人民法院近期发布的十年环境资源审判重大影响力案件中,三清山风景名胜区巨蟒峰遭人为破坏案件尤为引人注目。三名探险者采用电钻钻孔、打岩钉、布绳索的方式攀爬至巨蟒峰顶部,对巨蟒峰造成了永久性的损害。最终,这三人被判犯故意损坏名胜古迹罪,其中两人获刑。此外,他们还被判赔偿环境资源损失费600万元,支付专家费15万元。这一案例不仅展示了法律对严重破坏自然环境行为的严厉态度,也为其他探险者敲响了警钟。
事实上,违规探险并非孤立事件。2021年,16名驴友非法进入河北小五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后被救出,每人被罚款5000元;2019年,一名游客擅自进入黄山未开放区域被困,最终自行承担3206元的救援费用。
这些案例清楚地表明,探险者在明知违规的情况下仍冒险行动,显示出对规则的漠视。此种情况下,地方性法规和国家层面法律的约束,是必要的,也是合理的。探险者应当为自己的“任性”行为负责。稀缺、宝贵的公共救援资源,不该成为违规探险者的“免费午餐”。
无视规矩“任性”的探险是不可行的,遇到风险更是要付出代价的。当然,处罚违规探险者不仅仅是为了惩戒个别行为,更重要的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全社会认识到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唯有每个人都能够自觉遵纪守法,尊重自然,才能确保户外探险活动健康、安全、可持续地发展。
社会期待看到,更多有效约束“野生探险”市场,遏制公共资源浪费的管理和引导措施出现。希望每位探险者都能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真正享受探险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