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声音,我们愿意听见;
你的关切,我们一同看见。
新江苏评论员 非文
“不好意思,我们只招985、211高校的毕业生”“该岗位男性优先”……近期,新一轮校园招聘开始了,正在求职的毕业生们吐槽遭到不同程度的就业歧视,其中学历歧视最为常见,不少双非院校的毕业生感慨“连投简历的机会都没有”。
日前,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2025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通知提到,严格落实校园招聘“三严禁”要求,即严禁发布含有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字样的招聘信息,严禁发布违反国家规定的有关性别、户籍、学历等歧视性条款的需求信息,严禁发布虚假和欺诈等非法就业信息,积极营造公平就业环境。这一消息立刻登上热搜,引发很多人共鸣。
据统计,2025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222万人,同比增加43万人。在这样的就业环境下,用人单位通过卡学历来筛选人才,似乎是一种最简单高效的方式。“反正有的是人投简历,为什么不择优录取”,这也印证了社会上较为普遍的一种观念:高学历就是能力强的体现。
不可否认的是,学历的确能反映一个人在特定领域的知识水平。然而,能力是个多维度的概念,包括专业技能、执行能力、沟通水平等多方面。英雄不问出处,没考上名校,并不代表没有积极进取的意识,更不代表能力和水平就一定较弱。例如,有的毕业生在校期间刻苦钻研某一领域的学科,积极发表论文,培养了较强的深度思考能力;有的在多家公司实习过,拥有丰富的相关岗位工作经验……这些都是综合能力的证明。
“唯学历论”由来已久,此次教育部发出的校园招聘“三严禁”无疑释放出“倡导公平就业”强烈信号。初衷很好,但落实到位才是真的好。有网友就表示:用人单位可能明面上不写,但实际上双非院校即使投了简历也会被筛掉的。甚至有毕业生认为,还不如写上,省得不符合条件的浪费投简历和面试时间。的确,部分用人单位虽然不在招聘要求上明示“非985、211不招”,但实际操作中可能仍然会设置门槛,存在隐形的学历歧视,而这种“暗箱操作”是很难去监管治理的。
如何让政策不成为一纸空文,是一道思考题。机关单位和国有企业应首当其冲,建立唯才是举的用人机制,助推公平就业。有关部门还需要对招聘信息进行审核,确保符合“三严禁”的要求,对违反规定者严肃处理。其次,在用人单位的招聘过程中,监督部门也可以采用抽查、随机走访等方式,担负起长期的监管责任。上个月,人社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各地区对人力资源市场开展专项整治,集中查处了一批培训贷、虚假招聘、就业歧视等违法案件,并对其进行通报。求职者如遭遇就业歧视,也当及时投诉反映。
至于高校方面,不妨采取一些帮扶措施来促就业,比如《通知》上所提到的:充分挖掘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带动就业潜力,引导毕业生发挥专业所长,在数字经济、绿色经济、银发经济、创意经济、低空经济等多领域灵活就业;积极开展小而精、专而优的小型专场招聘活动,提高校园招聘活动实效;鼓励主动服务本地区科技领军企业、瞪羚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重点企业人才需求,支持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进校宣讲,加大宣传推介力度,主动提供多元化就业服务……
当然,传统观念的消除并非一朝一夕,“三严禁”的规定从“纸面”到“观念”仍需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打破学历壁垒,让就业环境公平公正,这不仅是对求职者的尊重,更是对社会进步的期盼。当双非毕业生的实力逐渐被社会“看见”,相信自然会有他们闪闪发光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