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听·见丨硕博生卖烤肠,当不止于“体验”
2024-07-20 21:03  来源:新江苏客户端·中国江苏网    
1

你的声音,我们愿意听见;

你的关切,我们一同看见。

新江苏评论员 苏心

近日,“9位哲学系硕博生在大学周边摆摊卖烤肠”一事在社交平台走红。在广州,几位小伙架起烤炉摆摊卖烤肠,旁边宣传海报上写着“中大烤肠、学术交流、哲学交流”,吸引了不少顾客驻足围观。对此,有人好奇,“名校生也摆摊卖烤肠?”也有人点赞,认为“能放下面子摆摊,勇气可嘉”。

据媒体报道,这个高学历团队中,既有今年刚毕业的哲学硕士,也有中山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的在读博士生。以摊主胖达(化名)为例,他本人就是中大哲学硕士毕业,目前从事哲学考研的辅导工作,大多利用晚上时间摆摊。

名校高材生摆摊卖烤肠,确实不符合一些人对高校学生群体的“固有印象”。在传统观念里,哲学硕士、博士理应把精力投入学术研究,摆摊卖烤肠这事门槛低,人人都能干,硕博生来干未免有些得不偿失。

摆摊的硕博生在媒体采访中这样说:“卖烤肠给我们带来了全新体验,超出了我们的想象……白天忙着看书、写论文、给学生上课,都是脑力劳动。下班后恰好利用摆摊做些体力劳动,换个地方放松心情。”还有学生认为摆摊有助于自己的身心健康,“以前睡眠不好,但现在每次摆摊回来,躺下不到10分钟就睡着了”。

对于卖烤肠这件事,胖达则视之为一次“表达人生态度”的行为。他说自己并非因为找不到工作而卖烤肠,相反,卖烤肠是他们实现自我价值的一次探索。

由此来看,报道中的这几位硕博生很清楚自己摆摊的价值所在——并非要以摆摊为职业,而是在繁重的学业、生活压力之外,走出“象牙塔”、融入“烟火气”,通过摆摊来体验生活,来获得书本之外的知识和实践经验,进而拥有一种更加“接地气”的生活方式。

现实也确实如此,摆摊卖烤肠也并非想象中的易事。报道中,刚摆摊时,这几位哲学系硕博生就发现这活并不是那么好干,出摊3小时,烤了20根肠却没有卖出一根。因为腼腆,他们不好意思吆喝,也不懂得如何与顾客交流。旁边的摊主大爷给他们支招,改造电动车、装上货架,还建议他们做一张价目表,减少摆摊人数,放一些舒缓的音乐。果然,第二次出摊就有生意了,后来每天都能卖出二三十根。

生活课题也好,哲学课题也罢,都是实践出真知。哲学生在摆摊的过程中,懂得了摆摊的学问,感受到其他摊主对工作的态度,或许自己也能对生活有些新的感悟。

还有媒体报道,不少大学生听说他们是中山大学哲学专业的硕博生后,非常感兴趣,不仅来买烤肠,还跟他们聊聊天。“希望能够把烤肠变成媒介,顾客买我们一根烤肠,我们尝试回答他一个哲学问题。我们可以成为朋友,一起做些事情。”如此一来,哲学生摆摊卖烤肠,就有了自己的“主场”优势,既卖了烤肠,又传播了知识。

其实,如今像他们这样走出舒适区去体验变数的年轻人不在少数,主场更遍布于田间地头、工厂车间、街头巷陌。抛下种种名校、高学历光环,拂去功利色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不断突破自己,也给社会带来新的活力。

标签:
责编:洪梦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