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听·见︱该怎么看待陷入争议的“打假博主”
2024-06-17 16:30  来源:新江苏客户端·中国江苏网    
1

你的声音,我们愿意听见;

你的关切,我们一同看见。

新江苏评论员 江一苇

暑期旅游旺季逐步到来,不少“打假博主”在网络平台再次受到热捧。镜头前的他们穿梭在全国各大旅游景点,一边和缺乏诚信的商家正面“硬刚”,一边又反复提醒观众们在外旅游要擦亮双眼。在不少网友心中,“打假博主”俨然是正义的化身,相关视频也总能引来海量浏览和叫好。不过,随着越来越多的“打假博主”干起直播带货或者为了流量进行“钓鱼式”打假,也引发部分网友质疑他们的打假动机。

舆论的风口浪尖上,“打假”究竟是公益行动还是博主们牟利的手段?“打假博主”又是否可以开辟第二职业?这一系列问题值得关注。

不可否认的是,“打假博主”的出现的确为规范市场秩序起到了积极作用。纵观多个网络平台,“打假博主”们当面揭穿过部分商家的缺斤短两行为,曝光过“鬼秤”的内幕,更道出了某些坑骗消费者的“潜规则”。可以说,在网络这一传播渠道的加持下,“打假博主”让更多不法行为现了“原形”,也倒逼多地的市场管理部门开展整治行动,切实维护了广大消费者的权益。

某种程度上看,“打假博主”就像是一股维护公平和正义的民间力量,超高的打假成功率更强化了消费者对其的信任感,以致后来有不少消费者主动给他们提供线索。这样看来,“打假博主”和消费者在镜头前后似乎就达成了一种良好默契:博主负责打假,观众给予喝彩和支持。落到实际层面,这种喝彩和支持具象成了浏览量、点赞数、热搜榜位等流量指标。

短视频时代,恐怕没人会质疑“流量”的重要性。打假视频大获成功后,嗅到流量气息的“打假博主”也在多个网络平台涌现。一时间,“打假”赛道拥挤,一些悄然变味的现象也开始冒头。正如部分网友评论的那样,部分“打假博主”要么转头当起了带货主播,依靠积累起来的信任感为某些商品站台;要么故意在视频中加入和商贩的冲突画面以增强“戏剧效果”,甚至为了博流量将“打假”变“作假”。萦绕在“打假博主”头上的那层正义光环,正随着一些有悖于大众期待的现象逐渐消散。

无可争辩的是,为了赚流量而刻意营造冲突场景甚至无中生有的“打假”行为不可取。但话说回来,视频博主说到底也是一种新就业形态,尤其是那些全职打假的博主,流量变现能否覆盖团队的所有成本还不是定论。再退一步讲,“打假博主”和“带货主播”这两个职业并非完全对立,搞副业提高收入也无可厚非。可矛盾的关键点在于,靠“打假”出圈的博主们,获得超高流量和喝彩的同时无形中接受了公众赋予的“公益性”,一旦他们模糊了“公益性”和个人行为,频繁将积累的信任感用于商业开拓,消费者难免会质疑起“打假”的纯粹性和真实性,以往超高的流量自然也不再到来。

眼下,陷入困境的“打假博主”们或许正在做出选择或是探索平衡之法。但我们相信,在“打假”还没变成流量热门前,大多数“打假博主”的初衷是好的,他们站在普通消费者的立场上勇敢维权,又带动更多人向社会不良现象说“不”,他们的兴起正好反映出大伙儿对诚信经营和良好市场秩序的期待。

“打假博主”们的未来,我们暂且无法下结论。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不该由视频博主负责,各级市场监管部门才是根治“缺斤少两、以次充好”这一痼疾的主要力量。相关事件表明,“打假”不光“打”市场乱象,也检验着市场管理水平。当我们呼吁普通消费者提升维权意识时,有关部门更应形成常态化、精准化的监管措施,毕竟只有让失信行为无所遁形,才可能真正实现大家期盼的“无假可打”。

标签:
责编:喻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