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声音,我们愿意听见;
你的关切,我们一同看见。
新江苏评论员 苏新宇
“投递简历,请附上MBTI测试的结果”“老板特地嘱咐要E人,I人只能抱歉哈”……又是一年求职季,不少求职者发现一场围绕MBTI测试结果的“就业歧视”在各公司间悄然蔓延。
作为性格测试的代表之一,MBTI算不上什么新鲜事物,其为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的缩写。测试共有四个维度:精力来源(外倾E/内倾I)、认知方式(实感S/直觉N)、判断方式(思考T/情感F)以及生活方式(判断J/感知P)等。不同组合的排列方式将个体人格分成了16种类型,每种类型有其独特的性格特征和擅长之处,试图告诉测试者“你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
近年来,这套上世纪发布的测试题在年轻群体中可谓“大放异彩”。社交媒体上,一个热门话题就是“你的MBTI是什么”。四个字母的不同组合犹如新型的“接头暗号”,成为广受欢迎的社交开场白。有观点认为,MBTI同类型倾向程度越高,相处起来越感到轻松融洽;而不同类型倾向程度较高的人则具有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和动机,可能导致性格冲突。
谁曾想,这一项在社交圈风靡一时的测试如今又延伸到了职场。部分企业将该测试作为招聘流程中的必要一环,并提出具体的性格组合要求。在社交平台就有不少人吐槽,因为MBTI测试不合格而错失入职机会,“招聘公司更喜欢外向性格的E人,内向的I人真就找不到工作了吗?关键是我不觉得自己内向啊!”“通过了笔试、面试,没想到最后打败我的竟然是‘性格测试’。”
这让人不禁疑惑:MBTI测试真能为企业招人用人提供准确、智慧的建议吗?这样做合理吗?
事实上,对于MBTI是否能够准确反映一个人的性格特征一直存有争议。正如很多专家所言,任何测试都是有其局限性,不能仅靠某个单一的测试结果就推断出一个人的性格特征。想真正考察一个人,必须用多种方法、从多个角度来考察,再用心理测试结果进行辅助分析,这样才可能得出一个比较可靠、客观的结果。有不少网友就留言说:“看了MBTI的16种人格描述,感觉自己每个都有点像”“做了几次,每次结果都不一样!”
一些求职者经历了多次MBTI测试后,也想出了应对之策。在问答平台,“如何在公司面试做性格测试保证不被淘汰”的经验帖,浏览量居高不下。还有商家专门兜售辅导课程,手把手指导如何答题,为求职者量身定制“讨老板喜欢”的性格特征。不够严谨的测试方式加上注水的测试结果,相关测试更像是场游戏,其可信度也可想而知。
需要引起警惕的是,把性格测试作为招聘的重要环节,根据测试结果而简单“一票否决”,这显然就涉嫌就业歧视。《劳动法》和《就业促进法》等都曾明确规定,劳动者依法享有平等就业的权利。这也从法律层面对企业的招聘行为作出了约束,不得设置与岗位无关的条条框框限制求职者平等就业。
坦率地说,企业根据岗位特性,在结合求职者业务能力、学历背景等多种因素的前提下,通盘考虑求职者的性格是否适合,尚且算是一种理由。但若凭借性格测试结果、星座、血型等与工作没有关联的模糊标准去衡量劳动者,显然有悖于平等、公平的就业原则,更与法律明确的就业平等格格不入,这样的做法就值得商榷了。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当前,正值毕业季临近,就业需求愈发迫切。期待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遵守法律法规,认真制定公正、合理的招聘规则。社会各方还需加大监督,消除各类就业歧视现象,维护好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助力更多人特别是大学毕业生顺利实现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