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声音,我们愿意听见;
你的关切,我们一同看见。
新江苏评论员 文心衣
近日,有媒体调查发现,本来是为满足特定人群在医院就诊时的陪伴需求而产生的陪诊师,如今却正悄悄变味儿,一些陪诊师以陪诊之名,行营销之实,倒卖医师就诊号源,扰乱医疗秩序。对此,网友感叹“想不到,陪诊师披上马甲变成了新黄牛”。
陪诊师作为一种新兴职业,主要提供陪诊就医、代办问诊、取送检查报告、帮助买药、预约检查等服务,服务对象多为老人、孕妇、残障人士等特殊人群。对于那些行动不便、不熟悉医院就医流程的患者来说,陪诊师的优质服务可以减少他们跑腿折腾,令其获得更高效的医疗服务,愈发受到欢迎。
当陪诊市场成为新蓝海,当越来越多的人涌入这片“海”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问题。
虽然很多医院都提供了公益性的志愿导医服务,但在那些人流量较大的医院,显然还难以完全满足所有人的就医需求,这也给市场化的社会陪诊人员提供了存在空间。然而,由于缺乏相应的准入标准和监管规范,行业目前鱼龙混杂。一些“号贩子”“医托”摇身一变,堂而皇之地成了“陪诊师”,这不仅让其更难被辨别,也让倒号行为更难以界定。
但需要强调的是,不管如何掩人耳目,披上什么马甲,只要涉及就诊号源的倒卖,都属于触犯法律的非法获利行为。陪诊归陪诊,挂号归挂号,不能借着经常在医院活动形成的便利,扰乱医疗秩序,侵害患者权益,对于这种损害公平就医秩序的行为,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而部分陪诊师变身倒号“黄牛”的乱象,也提醒有关部门,这项市场自发兴起的医疗服务,到了必须规范的时候了。稀缺的专家号如何落到陪诊师手上的?所谓的“特殊渠道”是怎么建立的?对此,严查假陪诊师,为陪诊师厘清服务边界、制定行业规范和监管规则,无疑已是当务之急。
规范,是一个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明确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同时防范医疗系统内外配合的利益交换,这才是陪诊师的正确“打开方式”。老百姓挂号看病不容易,更要谨防把“好经”念歪了。为此,还需各方共同努力,从强化陪诊行业监管,推动陪诊职业认证体系建设,提高陪诊职业准入门槛、提升服务质量等多方入手,保障从业者和患者的权益。只有使陪诊服务更加专业化、规范化,才能推动行业长远健康发展,让陪诊服务回归本质。
健康为人人所共求。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加剧,家人看病无人陪护,势必成为越来越多家庭的困扰,也日益凸显了陪诊服务的重要性。我们都乐见,“专业陪诊”这样有市场又有温度的新职业能走得更远,更好地满足人们的就医需求,让就医体验更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