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声音,我们愿意听见;
你的关切,我们一同看见。
新江苏评论员 苏青
近期,全国多地陆续进入中学体育考试时间,一些号称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成绩的“体考神器”重出江湖。这些“神器”多为氮泵类产品,多打着“体测专用,跑步更快”“冲刺体测,快人一步”“一瓶就可以开挂考试”等夸张的广告语。有媒体调查发现,此类产品受到部分人的追捧,购买者中不乏学生和家长等群体。
“体考神器”真有那么神?根据专业人士的观点,这是一种被一些运动员和健身爱好者使用的营养补剂,仅适用于有特定需求的人群,在体考时服用此类产品对成绩提升的帮助并不大,更多是起到心理安慰作用,而且服用过量还可能会出现不良反应。
据此看来,这类“神器”并不“神”,甚至还有潜在风险。那么,它为何能赢得部分人的青睐?
如果是买家对副作用不知情而购入,我们可以视之为盲目跟风;但在人们普遍都高度重视食品药品安全的今天,家长、学生真的认为“体考神器”安全吗?冒着风险也要买“安慰剂”的背后,折射出学生和家长应对考试时的焦虑心态。正是这种心态让一些无良商家有机可乘。
众所周知,体考与中考挂钩,及格是基本要求。很多学生不想因体育丢分,大多数考生都期待能拿到体考满分。但是,很多孩子从幼儿园、小学就开始上各种补课班和所谓兴趣班,大多数时间贡献给了文化课,能够分配给体育的时间并不多。平常锻炼不够,想要在体考中拿到高分,当然就会心中忐忑。
或许正因如此,一部分人才抱着侥幸心理,期望利用“体考神器”走“捷径”。体考既是一场考试,也是对学生日常体育锻炼的检验,若只关心一时考试而忽略日常锻炼,那显然就是舍本逐末了。
诚然,面对中考压力,走“捷径”似是无奈之举。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盼可以理解,但过度焦虑的心态不可取,冒着风险寄希望于来路不明的“体考神器”就更不值当了。
近年来,青少年缺乏体育锻炼的情况正在好转。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文件,要求推进学校体育课的发展、保障青少年体育活动时间,例如要确保学生每天体育锻炼不少于1小时,严禁挤占体育课,等等。而“双减”落地以来,各地中小学的体育运动设施越来越完善,课程也日渐丰富,许多教培机构转型成了运动类兴趣班,给青少年体育锻炼提供了更多选择。
考核是手段不是目的,我们更应理性看待体考,不能也没必要用孩子的健康“押注”未来。而一些地方也正在探索从考核层面作出正确引导,尝试将体育测试贯穿进学习的全过程。例如,北京在2021年就将体育与健康考核评价分为过程性考核与现场考试两部分,除初三的体测外,在四年级、六年级、八年级也开展三次考核。
当然,“体考神器”之所以有市场,与商家的“运作”也分不开。这提醒我们,相关部门要加强日常的针对性检查,严厉打击夸大宣传、虚假宣传等行为,并及时发出提醒,避免家长和学生“入坑”。
一场考试的输赢,绝不取决于是否用了某个“神器”,而在于长期的积累。古人云,“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我们不妨转变心态,把目光放长远些,把功夫下在平时,多引导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坚持锻炼,既能帮助他们增强体能,也有助于培养自律意识。往深了想,这种引导未尝不是在向他们传递一种踏实的生活态度:不要投机取巧,而是发扬“钉钉子”精神,一步一个脚印取得真正属于自己的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