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听·见丨AI与作业“相遇”,该如何“智慧”应对?
2024-04-16 14:41  来源:新江苏客户端·中国江苏网    
1

你的声音,我们愿意听见;

你的关切,我们一同看见。

新江苏评论员 苏文

景区数字人导游、直播间里的AI主播、AI“复活”逝去亲人……随着近年来ChatGPT、文心一言等大模型的迭代发展,不知不觉中,AI技术的应用场景不断扩大,甚至进入中学课堂,成为Z世代完成功课、答疑解难的辅助“神器”。

据媒体报道,北京某校一个班有超过一半学生使用AI写作业。广东某校高中生在采访中自述“对文科不感兴趣,很多文科作业扔给AI完成”。此事引发网友热议,也带出一个值得深思的话题——中学生用AI写作业,到底该不该?

在多个“AI作业助手”软件或网页上,拍照即可自动识别题目并呈现解题思路。对于文科习题,AI会根据文字提示自动生成“参考答案”,比如几秒内呈现一篇作文或一首诗,被网友戏称“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不会写作文了”,也有学生感慨“有了AI作业助手的帮助,作业完成速度明显提高”。但是,不少老师和家长都坦言,这种“高效”作业背后藏有隐忧。

不可否认的是,作为一种辅助工具,AI作业助手确实能在作业解题中迅速给出思路,帮助学生解决学业上的“燃眉之急”,交出一份看似“完美”的答卷。

但是,如果使用不当或者过度使用,这种“辅助”很可能滋生一些学生习惯偷懒、不动脑筋的坏习惯。长期下去,学生会对课程更不感兴趣,不仅无益于养成正确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解题思考能力,还会造成其对于辅助工具的过度依赖,让大家逐步丧失自主学习的动力和探究欲望。换句话说,日常作业漂漂亮亮,一到考试就“现原形”。坦率地说,这种作业质量上的“虚假繁荣”是谁都不愿意看到的,既让学习质量大打折扣,也给师生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新挑战。

或许正如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张云泉所认为的,教育环节很难屏蔽AI技术的影响,作为知识和信息的压缩和检索工具,AI大模型可被看作学习的“助手”。但,“助手”就是“助手”,并不能消解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关键核心作用。

在“AI+作业”不可避免的现实环境下,学生、家长、老师乃至社会如何“智慧”应对,成了关键。

对于学生而言,日常作业和考试是其对书本知识掌握情况的最好“试金石”,在无法解题的情况下,需要他们不断尝试直至找到解题思路和方法,实现“破题”。如果仅依赖AI作业助手,不经过自己思考,直接将现成的答案照抄,则显然是自欺欺人。而且,AI作业助手给出的结果也并非“金科玉律”,也会存在错误和偏差,如果照搬照抄死记硬背,则会在错误的道路上愈加走岔走偏。

如何引导学生如何正确“借力”新技术,使其“为我所用”而非被技术“绑架”?这就要求老师和家长必须让学生知道动脑思考、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加强监督和引导。与此同时,学校更需要不断优化作业设置,适当增加开放性和探讨性强的课题,让学生多投入自己的思考,同时发挥AI的技术性优势,既让学生正确使用辅助工具,也能锻炼自己的独立思维能力。如此,方能形成1+1>2的效果。而社会层面看,也需要及时出台相应的AI使用规范,从源头和设计上进行科学管控,确保“AI+作业”合理使用,而不是被“滥用”。

每个人的学生时代,一定有过因解出一道难题而欢欣雀跃的场景。那种“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成就感和自足感,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科技赋能的时代,AI+不断演进,作为学生党,不被技术“裹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惟有在茫茫学海中葆有对学习最大的尊重和纯真,方能学有所悟,学有所得,这才是真“智慧”。

标签:
责编:黄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