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法治教育要加强“四个实践阵地”建设
2023-12-15 19:46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全面加强大学生法治教育,培育大学生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分析事物、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然而,当前大学生法治教育仍偏重理论教育,教学内容单一、方式陈旧、实践渠道不多,导致法治理论学习与法治实践体验割裂,学生很难建立法治确证通道。因此,笔者认为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核心在于构建实践性法治教育体系,加强高校、社会、法律实务部门和互联网等“四个实践阵地”建设,切实提高大学生法律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从理论和实践维度树牢大学生群体正确的法治观、价值观。

要建强高校教育“主战场”。高校作为大学生学习教育的主要承载地,应当发挥主阵地作用,更好履行法治实践教育主体责任。完善课程设置。整合优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法学专业课程与高校非法学专业的“专业法学”课程教育资源,制定法治课程标准,开设法律文书写作、模拟法庭庭审等法律实务课程,帮助大学生掌握法律知识。加强师资建设。配强高校法治教育师资队伍,安排法学专业教师为其他院系指导,提升指导学生运用法律规则处理问题的水平。开展实践活动。鼓励支持学生成立法律协会、法学社等社团组织,开设法治专题讲座、普法知识竞赛、拍案说法等大学生易于接受的体验活动,营造良好校园法治实践氛围,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法治知识。

要融入社会生活“大舞台”。参与法治社会建设是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最终目标。大学生法治教育不能脱离鲜活的社会生活,需要在社会“大学堂”中实践锻炼。融入社区建设。基层社区拥有丰富的社会资源,高校可以与社区建立合作关系,组织大学生参与社区治理实践,如矛盾调处、纠纷维权等,引导学生建立社会事务处理法律规则意识,由法律知识掌握上升到法治思维形成。融入社会活动。高校可以引导大学生参与社会组织活动,组织学生到社区进行法律志愿服务,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提高大学生社会参与意识和法律实践能力。融入基层法律工作。高校可以安排大学生参与基层法律工作,如社区矫正、八五普法、劳动仲裁、公益法律服务等工作,让大学生了解基层法律工作运行,提高大学生法律适用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要对接法律实务“专业队”。立法司法机关、法律服务单位是法律专家聚集地,本身也承担普法宣传的重要职能。高校加强与法律实务部门的合作,能更好地解决在法治实践教育方面面临的问题。高校与法律实务部门联手建立法治实践基地,能够有效拓展法治教育课的内容和形式,创造更多机会让大学生了解法律实施过程,诸如到人大机关学习立法、监督执法、促进守法运行,参与立法听证;到法院“审判旁听”,到检察院学习法律监督,到公安机关协助维护治安秩序等,亲身感受、了解执法司法程序,增强法治教育实效性。要加大高校与法律实务部门人员交流、资源交互,通过开展真实案例分析、科研项目合作、联合举办学术研讨会等方式,让学生便利完成实践活动。

要用好媒体网络“资源库”。媒体和网络资源具有便捷、高效、互动性强的特点,为大学生法治实践教育提供新的途径。同时,大学生群体也需要提高识别网络违法行为、防范网络不法侵害的能力。要鼓励大学生利用网络参与法治建设。例如,关注网络直播立法听证会、网上公开的立法草案,积极发表意见和建议,参与立法活动;通过官网、微博问政等方式,参与行政活动,监督政府行政;观看庭审直播、研究网上公开判决书,参与司法活动。要利用互联网和司法大数据优势资源,开辟在线法律互动平台,开设在线法制教育课程,进行案例教学、庭审直播、案件报道,并通过提问、讨论、模拟、反馈等方式,获得法律经验、培养法治思维。要针对大学生容易遭遇的网络借贷、虚假诈骗以及造谣传谣、隐私侵犯等现实法律问题,多渠道开展法制教育宣传,运用微信、抖音、哔哩哔哩等App,推出法治教育类微课,加深大学生对法治教育内容的接受度,推动网络普法教育的发展。(高家怡)

标签:
责编:袁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