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非常规”业务不该成为服务短板
2019-06-06 10:58: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袁媛  
1
听新闻

  近日,有媒体报道了石家庄市民苏女士的一段“办事长跑”:跑居委会3趟、派出所3趟、街道办事处1趟,拨打市长热线电话11通,在小区微信群内吐槽多次,最终拖了50天,才为在国外工作的儿子开出一张无犯罪记录证明。

  一份证明为何办了50天?细读新闻不难发现,要办证明的人在国外工作,所办的业务“不常见”“很特殊”是重要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是有关部门的办事人员在业务上对“非常规”服务不熟悉。比如,原本无犯罪记录证明是可以找人委托办理的,可是由于当地派出所没有办过类似业务,也没有掌握和吃透市局有关规定精神,说白了,就是“没见过”“也不会办”,于是就一推了之。再比如,对于苏女士的诉求,居委会的回应是“无法掌握长居国外人士的情况”,似乎理由很充分。可是,当事人在国外的情况不掌握,难道他在国内时期的情况也不掌握?退一步说,同样一份证明,开始时大家都说不能办,为什么曝光和有关部门介入后,很快就办了?说到底,还是态度、能力和作风问题。

  作为公共服务部门,面对百姓,什么样的诉求都可能遇到。提供高质量的政务服务,既要做好“99%”的普遍服务,也要能做好“1%”的“非常规”服务。如果常规性的服务能做好,碰到“非常规”的事项就两眼一抹黑、遇事往外推,就不能说服务已经做到位。犹如决定一桶水容量的是最短的木板,判断一个部门和机关服务能力、态度、水平的高低好坏,往往就在于这种平时不常见的细节和短板上,在于这种“非常规”服务中。比如,针对失能老人、海外华人、不会使用网络的群众等,如果能够提供个性化的“非常规”服务,主动把服务对象的“非常规”变成自己的“常规”,把细节做好做到位,办事群众自然就会露出满意的笑容。

  办好“非常规”服务,要想一些实招硬招。应建立业务沟通机制,多向上级部门请求业务支持、向兄弟部门请教业务心得。对大家都没遇见过的新诉求,本单位解决不了,也不应“踢皮球”,而应该主动沟通,和其他“球员”密切配合,共同完成满足群众诉求的“临门一脚”。同时,每办结一件“非常规”服务,应当总结共性,争取形成制度以指导今后工作。

  面对“非常规”诉求,要强化工作作风,多换位思考,多体谅办事群众的不易,多满足群众的需求,多做说明引导。同时,也要建立有效的考核激励机制,调动工作人员办好“非常规”服务的积极性。(袁媛)

标签:
责编:孔婧 袁涛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