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大学生恐归是一道社会考题
2017-01-18 15:24: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杨应和  
1
听新闻

  出生于1979年的杨国中,毕业于浙江林学院(现称浙江农林大学)经济林学专业的他, 

  2003年大学毕业后,投奔在上海承包建筑工程的大哥,帮着大哥打杂并管理一小片葡萄种植基地,但在上海待了仅一两年后,杨国中便不辞而别,自此十多年间与家人再无联系。10年之后,志愿者问他为何不愿回家,杨国中说,自己在外的经历不叫“闯”,只能叫“混”。“闯不是这样子的,所以也没有勇气(回去)”。(118日《南方都市报》) 

         逢年过节,中国都有个奇特的现象,那就是人口大迁徙。家,是温暖的港湾,归心似箭。可是杨国忠十多年如一日在桥洞里苟活着,从一个踌躇满志的大学生到如今依靠打零工、捡纸皮的流浪生活,他不是无家可归,而是在外得不好,没有脸面回家。 

  这不是个案,每年都有相关新闻报道,那么是什么原因让他们有如此境遇呢?    

   首先,不正确的成才观。 有车有房有钱有权等外在的光鲜,在别人羡慕的眼神里,确有光宗耀祖的炫耀成分,极大地满足了虚荣心。可是并不是每个人都那么幸运,况且成功的含义很是宽广,即使生活上过得朴素,但精神上富有,灵魂和思想的高度才是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的差距。杨国忠不正确的成才观让他产生鸵鸟心理逃避现实,这就是杨国忠不敢回家的原因。 

  其次,生活应变能力差。杨国忠下海到深圳,一次意外,把身份证毕业证丢失,完全可以回家补办,也不至于有后来的悲催故事。固执的他惊慌失措,不能很好理顺,在工作难找的情况下,依然我行我素,不知变通,听之任之。要知道,不可能每件事件都顺顺当当,如有半途闪失,立即采取补救措施,而不是任其泛滥,而杨国忠的不负责态度,即使安排在重要岗位,也不会让人信任。 

  再次,极度自私的心。当初到深圳也是仅仅想找一份能养活自己的工作。流浪在外的他,有没想到牵肠挂肚的父母?哪怕逢年过节一个电话问候也会让老人心安。在父母的心里,只要儿女平平安安,一家人团聚就是老人的最好的安慰。舍弃亲情的温暖,是残忍的。 

  杨国忠最美的青春年华就这样在煎熬中度过,他失去了太多太多,发掘背后的问题比为他惋惜更有意义,也是阻止这类尴尬的事件重复发生。随着大学的普及化,世俗成功标签的泛滥,如何加强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摆正自身的位置,制度设定农村大学生畅通上升渠道,以便更好地融入社会,显得尤为重要。 

标签:
责编:胡波 袁涛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