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网评大赛 > 作品列表 > 正文
三生三世 气质灵树
2018-09-19 17:31:00  作者:  黄婕

  旧时的灵树村,沿着改革岁月回放,由于远离市区、位置偏僻、经济不景气,是海门远近闻名的穷村子。那些刻在祖辈记忆里的羊肠小道,曲曲折折,萧索颓败,从哪里拐弯,又通向哪里,一切都是那样随意。打麦场旁的学校,村口那棵不知名的老槐树,村屋后的柴禾堆,都曾是父辈们记忆碎片里最为清晰的影像。那些下雨天便泥泞不堪的路,在悄悄流逝的岁月里变得面目全非,它还在那里,它又不在那里。

  乡情,是我们每个人内心最深处的情感,任何时候家乡在心中都占据着最重要的位置。很多人羡慕大都市的生活,但殊不知自己认为“再熟悉不过”的家乡却正在乡村振兴的春风中穿上了新时代的气质新装。

  路的巨变演绎时代巨变的前奏

  从坑坑洼洼的小土路,到沙石铺就的小公路,从拓宽的柏油大道,到如今车辆奔驰的快速农路,一幅繁荣的农村交通路网画卷在海门的大地上肆意舒展。335省道贯村而过,包东公路横贯东西、港西大道纵穿南北,再不怕土路上尘土飞扬,新媳妇回娘家辜负了新衣和美妆;再不担心窄道坎坷泥泞,驾车人运的土特产常裹上泥浆。乡与乡的距离在感觉中缩短,村与村紧密挽起共同富裕的臂膀,来往频繁,农民收入滚雪球般疯长,一道以路为主题的风景线让农家的视野随路的宽广不断扩张。

  行驶在如今通达的“四好农村路”,农路旁遮天蔽日的水杉林里,乡村的清新动人让人仿若置身神话,一时间忘了自己具体行至哪里,只能很文艺的说,我在诗里,我在远方。农村公路的极大发展不仅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方式,更减轻了村镇企业发展的“交通损耗”,使村民们真正收获了钱袋子鼓起来的“幸福感”。

  站在乡村农舍墙上的历史

  江苏的大地遍布着上千个村落,不管行至哪个村庄,首先映入眼帘的总会是村墙上的各式标语,这是中国乡村的一种特有文化。在中国农村的这面墙上,历史以“墙面标语”这种乡土中国特有的形式,记录着我们社会发展进程中每一个具有代表意义的时刻。

  上世纪,灵树村的墙上,以发展经济、计划生育、维护社会治安稳定等为主题的标语是村民们的集体记忆,进入新世纪以来,一股股惠农政策的春风吹进乡村,“农民种地政府贴钱”、“保护环境造福后代”、“扶贫路上不落一人”等类似标语口号也被刷上了墙,深入人心。如今,灵树村中整齐的规划布局让农村有风貌有韵味,有入眼的景观更有走心的文化,乡村处处可见的是两侧洋气的墙绘,这些墙绘色彩飘逸,意境深远,营造一种崭新的乡村体验和文化氛围,与农路边原生态的草木相互映衬,彰显乡村低调的诗意气质。

  水乡设计引导乡村审美新风尚

  上世纪90年代,灵树村的村屋大多由农民自行建设,多数村民盖房并没有找专业设计的意识,“往往直接交给包工头干了”,或是相互参照、千篇一律,或是不中不洋、风格迥异,整体村舍排布也略显密集。而当下“美丽乡村”概念的提出将真正前沿的房屋设计理念引入灵树村后,不仅让许多村民大开眼界,也逐步把农村老百姓的审美意趣向真正的江南田园、小桥流水的气质乡村引导。村庄内的景观雕塑,大多为栩栩如生的小猪、公鸡、牛羊;路旁点缀的绿植被打造成高低错落的花圃,乍一看还以为是生机勃勃的野花;河道旁的驳岸铺着草皮,与河面上的水生植物连成一片;就连那些常常会略显呆板的标语牌、宣传栏,也都是原木质的、田园风的设计,令人忍不住多看一眼。花海、果园、森林、荷塘、广场、营地等,可供周边百姓和参观者游历赏玩的景致大约有近二十多个。一圈走下来,你会感到处处是景,时刻怀着新鲜感。这样的乡村,即使只是惊鸿一瞥,都让人不禁心生留恋,愿意一来再来。

  村东北部海域有一座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天然两栖生物岛——蛎岈山,它潮涨为礁,潮落为岛,是全国第八个“国家级海洋公园”。整个蛎岈山似山非山,似岛非岛,登高而上,放眼远眺,便可尽情饱览大海风光,让人心情放松;蛎山探密、快艇击浪、海上日出、滩涂采蛤、骡马彩车等海上休闲活动,更令人心驰神往。

  多元新经济让乡村活力尽展

  这些年,灵树村摘掉三十年前外债一堆的贫困帽,通过招商引资建成了400多亩的工业集中区,引进企业40多家,通创公司、爱华蔬菜种植园等农业园也迅速崛起,新建的南通滨鳄湖生态休闲农庄更让灵树掀开了“绿色生态”旅游产业的新篇章,村级经济蓬勃发展,百姓生活也是节节开花。村中通过土地流转实行的林洋能源农光互补项目不仅将每亩租金提至1200元,还吸纳了200多个村劳动力,更使灵树村成为远近闻名的牡丹花种植基地和农业观光景点,来参观的游客不仅可以赏景垂钓,还可以坐在船上喝茶、听说书、看节目,孩子们可以体验摘菜、抓鱼等童趣。

  在旅游经济带动下,村里民宿业也火起来,村民将闲置房屋整体出租给民宿经营者设计经营,一年有三万元左右的收入,而且按照合同每三年都会有一定涨幅,有的村民租掉房子之后还在民宿里打工,还能领一份工资。对村里来说,民宿项目不仅整体提升环境,还提升了村里的知名度,吸引了更多市场信息、城市资源“流”入农村。

下一篇